猫哥我最近逛论坛,看到不少老铁在聊日系车,说“轩逸这车都卖了16万多台,不是挺牛的吗?怎么底下评论都在叹气?” 哎,这话问得好!一台车销量第一,看起来风光无限,可背后要是透着凉意,那才叫真扎心。咱们今天不吹不黑,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台2025年前8个月卖得最好的日系车——东风日产轩逸,16.96万辆的销量听着顶呱呱,可为啥老车主气得蹦起来,新买家也越看越劝退?
先说结果:轩逸是日系车在华的“遮羞布”,也是日系整体下滑的“打脸证据”。你说它卖得多吧,确实第一;可同比下滑20.5%的数字,像不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别的品牌都在涨,它在跌,这“第一”拿得,是不是有点悲壮?
咱们先看它凭啥还能撑住销量。第一,座椅确实舒服,日产大沙发不是白叫的,长时间坐着不累,家用代步、网约车司机都认这个。第二,油耗低,百公里6升左右,日常通勤成本不高,买菜车里的“经济担当”。第三,动力系统成熟,1.6L自吸+CVT,平顺省心,小毛病少,可靠性这块,日系老本还在撑着。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儿——它太像一台“上一代”的车了。你看看现在10万出头的国产轿车,哪款不是双联屏、智能语音、L2级辅助驾驶配齐?再看轩逸,中控还是那个老样子,塑料感强,车机反应慢,功能少得可怜。你说它有个“ProPILOT超视距智驾”,听着高大上,实际用起来,车道保持晃晃悠悠,自适应巡航一紧张就猛踩刹车,说是L2,实际体验连国产车的L1.5都不如。
再看动力,1.6L自吸发动机,最大马力135匹,百公里加速12秒开外。啥概念?你踩油门,它慢悠悠地走,超个车都得提前规划,开起来根本不上头,更别提什么驾驶乐趣了。人家国产车都上1.5T、2.0T了,百公里加速8秒内随便打,轩逸还在用十年前的技术,你说气人不气人?
空间倒是够用,轴距2712mm,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挤。但内饰用料……大面积硬塑料,搭配一点仿缝线,质感直接跌冒烟了。你花十几万,坐进去感觉像七八万的车,心理落差大不大?隔壁比亚迪秦PLUS、吉利星瑞,人家真皮座椅、软包内饰、氛围灯都安排上了,轩逸还在“省钱”。
说到竞品,咱们拉两台出来比比。第一台,比亚迪秦PLUS DM-i。同样是紧凑型轿车,秦PLUS插混版,百公里馈电油耗才3.8L,满油满电能跑1000公里以上,续航直接把轩逸按在地上摩擦。动力呢?1.5L骁云发动机+电机,起步快,提速猛,一脚油门就上头。智能化?DiLink车机,语音控制、远程启动、自动泊车全都有,智能化体验甩轩逸十条街。价格呢?差不多,甚至优惠后更低。你说,消费者会怎么选?
第二台,吉利星瑞。纯燃油车,但人家是2.0T+7DCT,238马力,百公里加速7秒级,这哪是买菜车,简直是“驾驶玩具”。内饰更是豪华感拉满,全系真皮、麂皮顶棚、BOSE音响,坐进去那叫一个“走路摇头晃脑”。安全配置也更厚道,L2级辅助驾驶全系标配,还带疲劳监测、开门预警这些细节。轩逸有吗?加钱都不一定有。星瑞直接把“合资平替”做到了“越级打击”。
再看自家兄弟,广汽丰田凯美瑞今年销量同比增长50.3%,为啥?新款凯美瑞外观更年轻,内饰换双联屏,智能座舱升级,还上了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油耗更低,动力更强。人家知道变,轩逸呢?还在吃老本。
更扎心的是,轩逸的主力销量,很大一部分来自B端市场——网约车和租赁公司。你想想,满街跑的“日产专车”,拉活的司机图的就是省油、耐用、维修便宜,对智能化、动力、内饰根本不care。一台靠B端撑销量的家轿,C端消费者真买账吗?
还有人说:“轩逸保值率高啊!” 哎,这话以前是真的,现在?新能源车冲击下,燃油车整体保值率都在跌,轩逸也不例外。你三年后想卖,发现价格跌得比想象中狠,那时候才知道“天塌了”是啥感觉。
所以你看,轩逸这“第一”的宝座,是靠惯性、靠品牌余温、靠B端输血撑起来的,而不是靠产品力赢回来的。它像一个还在用功能机的老人,看着满世界人用智能手机,自己却觉得“能打电话就行”。
日系车整体在华市场份额跌到10%上下,轩逸这台“销量冠军”非但没支棱起来,反而成了最刺眼的讽刺。它提醒我们:消费者不是傻子,你不变,市场就变;你慢一步,就被甩十步。
这样的轩逸,销量第一,到底是“真香”还是“真伤”?
你会考虑买一台这样的“冠军”吗?
要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