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保时捷卡宴纯电版的内饰,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原来,这就是豪车的设计!
不光有个性,而且还能够提供独一无二的情绪价值。
最近,保时捷纯电卡宴的内饰图在网上火了。
特别是那个被称为“Flow Display”的曲面中控屏,让不少车迷眼前一亮。
12.25英寸曲面OLED显示屏,与14.25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及可选装的14.9英寸副驾娱乐屏共同构成保时捷史上最大的车载显示区域,这种一体化连贯布局,视觉效果宛如“巨型翻盖手机”,确实未来感十足。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设计,我愣了半天。这跟我们熟悉的新能源汽车中控屏幕,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当下国内新势力车企的内饰,可谓是把“平板电脑”玩到了极致:中控一个屏,副驾一个屏,后排再加两个屏,屏幕数量成了衡量科技感的标尺。
但仔细想想,这不过是量的堆砌,本质上还是“平板装上车”的思路。
而保时捷这个曲面中控屏,它不仅仅是把屏幕做弯了那么简单,而是真正从驾驶者的使用体验出发进行设计:屏幕下方特意设置了手托区域,让驾驶者在操作底部功能时手腕有所依托;空调出风口上移至仪表台顶部,既提升了科技感,又优化了空气流通效率。
就连那仅保留的少量实体按键,也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放在最顺手的位置。
再反观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设计同质化比较严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现在看新车发布会,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前脸都差不多贯穿式日行灯,侧面线条也相似(隐藏式门把手),内饰更是清一色的大横屏、极简风。如果不是车标不同,真的很难一眼分辨出这是哪个品牌的车。
这种同质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审美疲劳。
当所有车都长得差不多,配置也大同小异时,消费者选择的标准就只剩下品牌和价格了。“反正都差不多,就选个牌子硬的吧”或者“配置差不多,就选个便宜的吧”,这种消费心理对行业发展绝非好事。
不得不说,保时捷作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依然保持了设计的独特性。
从Taycan的分体屏到纯电卡宴的曲面一体屏,保时捷的数字化演进有着清晰的脉络,既延续了品牌的设计语言,又不断融入对未来的思考。
它不是简单地跟随潮流,而是在创造潮流。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但在设计上,我们似乎还缺少那种敢于打破常规、建立独特风格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的新车总是看起来差不多?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行业内的互相借鉴确实有点多。
一款车设计获得市场认可后(比如,理想汽车),其他品牌便纷纷跟进,生怕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业对自身品牌特质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明确的设计哲学。
但消费者真的只需要“更多的屏幕”和“更低的价格”吗?
显然不是。
在基本的功能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满足和情感共鸣。
一辆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也是个人品味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当市场上的选择都雷同时,这种个性化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保时捷的曲面屏给我们上了一课: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思考和人机交互的重新定义。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同样的屏幕,也可以有不同的整合方式和交互逻辑;即使是追求数字化,也可以保留恰到好处的物理反馈;即使是面向未来,也可以延续品牌的经典元素。
我们的新势力车企还是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其背后的设计思维:
如何让科技为人服务而非相反?
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品牌的独特性?
如何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车内空间?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中国品牌开始在设计上发力,尝试建立自己的设计语言。
但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勇气。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令人惊艳的中国汽车设计,不只是跟随潮流,而是引领潮流;不只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
到那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才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保时捷这个曲面屏,确实够新势力学很久。
新势力车企,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学会如何思考设计、理解用户、敢于不同。
毕竟,跟随者永远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
而引领者才能品尝到创新的甜美。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