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朋友在买车的时候,都会在车尾看到一个字母“T”,这代表着车辆搭载了涡轮增压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动力足、提速快,开起来确实让人感觉很爽快。
但与此同时,不少人的心里也总会犯嘀咕,这个涡轮增压器听起来是个高科技的精密部件,会不会特别娇贵,用不了几年就坏了?
要是真坏了,换一个得花多少钱啊?
很多人都担心,这东西能不能撑过十年,别车还没开旧,先为这个涡轮搭进去一大笔维修费。
今天,咱们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这个事儿彻底说清楚,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首先,我们得把一个最根本的观念给扭转过来。
很多人一提到涡轮增压器,就习惯性地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额外的零件来看待,就像车上的一个灯泡或者一根雨刮条,觉得它有自己单独的寿命。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
在今天汽车工业的设计理念里,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早就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您可以这么理解,厂家在设计和制造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时候,压根就没把涡轮当“外人”,而是把它和发动机的缸体、活塞、曲轴这些最核心的部件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考量。
所以,当我们讨论涡轮增压器的寿命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整台发动机的寿命。
它们俩是“捆绑”在一起的,理论上要坏一起坏,要好一起好。
这就好比我们讨论一个人的健康,我们不会单独去问他的心脏能用多少年,而是问这个人整体的预期寿命是多久,因为心脏的寿命就是人体的寿命,它们是一体的。
那么,一台发动机的设计寿命到底有多长呢?
根据目前国际上主流汽车制造商,包括我们国内许多优秀的汽车品牌普遍遵循的工业标准来看,一台发动机的设计寿命通常设定在20万到25万公里之间。
看到这个数字,可能有人会心里一紧,觉得是不是车子一开到25万公里,发动机就立刻报废了?
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设计寿命”更像是一个“品质承诺期”,它有一个专业的说法叫“B10寿命”。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但解释起来特别简单。
它的意思就是,厂家生产出一大批同样的发动机,比如一万台,那么在跑到25万公里这个里程之前,厂家能保证其中至少有九成,也就是九千台发动机,不会出现任何需要维修的故障。
最多只允许那一成的发动机可能会出些小问题。
这个标准其实是非常高的,它保证了绝大多数车辆在设计寿命范围内的高度可靠性。
我们再把25万公里这个里程换算成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这样会更直观。
根据一些社会调查数据,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一年开车的里程数平均下来大概在1.5万公里左右。
我们用25万公里除以1.5万公里,得出的结果是将近17年。
也就是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您车上的那颗涡轮增压器,足够您安安稳稳地用上十七年。
现在我们回过头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把一辆家用车开上整整十七年呢?
绝大多数人可能在七八年,或者十年左右,因为家庭需求变化、经济条件改善,或者单纯是看上了新款车型,就把旧车换掉了。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您完全不需要为涡轮增压器的寿命感到焦虑,因为在您打算换车之前,它大概率都还处在精神抖擞的壮年时期。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开车比较激进的朋友提出疑问:我平时开车喜欢大脚油门,发动机转速经常拉得很高,这样会不会让涡轮增压器提前“下岗”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
这里就需要分清“设计寿命”和“极限寿命”这两个概念。
您的驾驶习惯,无论是温柔细腻地开,还是激情澎湃地开,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那25万公里的“设计寿命”。
因为汽车工程师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早就把各种极端的使用情况都考虑进去了,并且留出了足够大的安全余量。
偶尔的高转速运行,对于经过严苛测试的发动机和涡轮来说,完全在它的承受范围之内。
但是,当您的车子行驶里程超过了25万公里这个设计寿命之后,平时的驾驶和保养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就开始慢慢显现了。
这就像两个人,身体底子都一样,都能健康活到70岁。
但一个年轻时生活规律、注重保养,另一个则天天熬夜喝酒。
虽然两人都活到了70岁,但70岁之后,那个注重保养的人可能还身体硬朗,而另一个可能就毛病缠身了。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一台常年被温柔对待、精心保养的发动机,在跑完25万公里后,再继续跑个二三十万公里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
而另一台经常被粗暴驾驶、保养不及时的发动机,可能刚过30万公里就开始出现各种性能衰退和故障。
所以说,良好的用车习惯,决定了您爱车在“中老年”时期的健康状况,但并不会让它在“青壮年”时期就夭折。
了解了这些宏观层面的道理,我们再来深入看看涡轮增压器本身,到底什么情况才会真正导致它损坏。
从结构上说,涡轮增压器作为一个金属部件,本身是非常坚固耐用的。
真正能让它出问题的,主要就两个“命门”。
第一个是过去的老问题,叫做“高温结焦”。
涡轮增压器是靠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来驱动的,所以它工作时排气那一侧的温度非常高,能达到七八百度。
为了给它降温,工程师设计了一套润滑冷却系统,就是把发动机的机油引一部分过来,流经涡轮中间的核心轴承,带走热量,然后再流回发动机。
这个循环在车子运行时很顺畅。
但问题出在以前的老款涡轮车上,当您停车熄火后,机油泵不工作了,机油循环也就停止了。
可涡轮本身还是个大火炉,滚烫的温度会把停留在里面来不及流走的机油给“烤糊”,就像我们煎鱼后不刷锅,油渍会凝固在锅底一样。
时间长了,这些被烤糊的机油就会形成黑色的焦炭,堵塞细小的油道,最终导致涡轮因润滑和散热不良而损坏。
不过,这个问题在今天的汽车上基本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现在的工程师给新车都配备了智能的延时冷却系统,比如电子水泵。
在您熄火锁车之后,这个系统还会继续工作一小段时间,帮助涡轮把温度降下来,确保里面的机油不会被“烤糊”。
所以,现在大家完全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停车后还要特意怠速几分钟来冷却涡轮了。
第二个“命门”,也是我们现在唯一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轴承磨损”。
涡轮增压器的工作转速高得惊人,每分钟能达到十几万甚至二十万转,这个速度比飞机发动机的转速还要高。
在如此极限的转速下,支撑涡轮旋转的轴承必须保持绝对的动态平衡,哪怕是微米级别的瑕疵都可能引发剧烈震动,最终导致损坏。
而破坏这种精密平衡的最大敌人,就是机油中可能存在的硬质颗粒。
这些小颗粒就像混进高速旋转的陀螺里的沙子,会把精密的轴承划伤,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那么这些“沙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出来可能有点意外,它主要来源于我们为了提升机油性能而添加进去的各种添加剂。
特别是其中的金属盐类添加剂,在经历涡轮内部的极端高温后,会燃烧产生一种叫做“灰分”的坚硬残留物。
这才是对涡轮轴承真正的潜在威胁。
因此,对于所有涡轮增压车主来说,保护涡轮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严格按照汽车说明书上的要求,使用规定标号的“低灰分”机油。
自然吸气发动机可能对机油没那么挑剔,但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这方面则非常“讲究”。
只要您能做到按时保养,并且坚决使用符合厂家标准的优质低灰分机油,不贪图便宜用错油,那么您车上的那颗涡轮增压器,就几乎找不到任何理由提前退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