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奇瑞这次弄的纵横G700,一次直播七八辆车一起下江这个阵势,真挺壮观的。我当时看直播,差点没认出来是国产车……这涉水能力,真是那种越野救命神器,可千万别小看。车能不能涉水,不是光比马力和加速的事了,毕竟城市里一场暴雨,道路都能变江河,前几年我那个修理厂朋友还跟我吐槽过,朋友的小车,一场暴雨,地下车库进水直接泡了,车基本报废。
聊聊涉水深度,这次资料里说,G700的涉水深度大概在60厘米左右(不确定,官方没很明确给数字,我是根据直播视频肉眼估算的)。这个深度,听起来似乎挺高,但和专业越野车比,还算保守。像某德国品牌的SUV,涉水深度都能达到70-80厘米,但你得注意,它们那些配置背后的成本和维修费用,想想保养一次就够一月工资花的了。奇瑞这车评估应该是城市越野+应急涉水二合一,毕竟它也不是货真价实的专业越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次跟一个老销售聊涉水话题,他说客户问我,能进水车库吗?我就直接说,能但尽量别这么玩,一旦进水后续维修可能得烧不少钱。这话扎心也现实。很多厂商往往把车吹得多能下水,实际使用环境里,泥沙进入发动机、线路受潮,这些隐性维修费谁买单?所以我会特别关注,这次奇瑞这涉水直播秀完后,这些车还能连跑几百公里不出故障?还是得进去大修?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供应链和研发,奇瑞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他们的整车协调供应链。你想,涉水能力不是简单加几个橡胶密封条那么轻松。底盘、进气口、电子控制单元这些关键部件,都得重新设计和测试。就像一家餐厅,想多准备一道不常做的菜,光调味料和配菜不够,还得厨房厨具客座调整,厨师手法也得跟上。汽车企业也是这样,研发流程里这一环一环地搭包,供应链环节多了,成本也马上蹭蹭往上涨。估算了一下,单纯涉水强化的成本增量可能占整个车型制造成本的3%-5%(感性判断),换成零件和测试费用。
说实话,我之前在一线做研发时,也没见过多少车企愿意做这类边际成本高且用户感知度有限的项目,这就是为什么花里胡哨的配置多,但实打实的涉水一技之长少。很多时候客户要的是安全感,不是豪华内饰。奇瑞要我看,算是踏实走工稳的路线。虽然称不上特别前卫,但实用性强,也不用怕突然车库水漫金山时这车是废铁。
同价位其他车比起来,这个G700的涉水能力,确实是卖点。比如隔壁某合资品牌主销的SUV,涉水深度约40厘米,厂商自己也没吹得很大声。区别就在于,奇瑞这次把大量车同时过江直播,这种营销动作,照单全收我觉得也有点押宝成分,至少让人感觉自家车耐造。虽然我心底有点疑问:这么多车一起下水,维护成本叠加会不会像小厂搞大型机器,出故障率不增反减?(没细想过,也可能奇瑞内部有特殊流程确保了质量一致)
刚好前两天我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单位车库地下室进水,他说当时想买G700类似车,听网上说涉水性能不错,可惜预算没到位。,朋友这一句挺现实。现实城市里的暴雨越来越频发,这些涉水功能,真的从以前的鸡肋变成刚需。
说到这,会不会有人想问:涉水车真的遇水就安全?比如电子控制系统被水侵入怎么办?这还是得靠车企的电子防护设计。奇瑞过往燃油车底盘和线路防水做得还算扎实,但电子化程度日益加深后,风险也大。有人曾打趣说,未来车里要是加个潜水员模式就好了,开车人放个潜水镜啥的……我承认我这脑洞有点跳跃哈(笑)。但从研发角度讲,升级电子防水、防潮,成本不会太低,很考验供应链柔性。
说到保值率,我大概心算了一下,同价位SUV,半年到一年保值率区间一般是70%-85%(样本少,地区差异大)。如果G700一旦因涉水售后名声好,保值率可能偏上限。反过来,假如水害导致大规模召回和维修,保值率会狠狠掉。销售跟我说过,对品牌形象影响大过实际维修成本。这就很考验奇瑞后续服务和响应能力了。
最后来说说我自己,跟车打交道十几年,见过不少厂商在保命功能上画大饼的,也看到很多技术是真的落地了。奇瑞这次纵横G700的涉水能力更像是低调的生活实用派,不花哨但靠谱让我有点安心。是真真实实能撑多久,还得再看维护记录和客户反馈。
你们觉得呢?这车泡水后维修咋算,真是一步踏错全废?还是像直播里表现的那样,能真真撑得住?这其实牵扯到复杂供应链和后市场服务,光一个直播和一喊口号能说明吗?(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某次地下车库漏水的臭烘烘经历,算了,跑题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