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

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侬晓得伐

最近阿拉跟朋友们一聊到买车、换车这事,大家都爱说:“等固态电池出来了

我再考虑要不要买新能源车

”一听这句话,就觉得蛮有意思额——这个“等”字,真像上海人平时说话那样

带点儿“慢慢来”的味道

听起来,像是个“稳妥”的计划,既然新闻天天说固态电池安全性更高、续航能跑得更远、充电还快到离谱

还能搞定冬天续航缩水的麻烦

谁不想一口气买到“无短板”的车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可是,细细拆开这个“等固态”底下,侬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假设

比如说: - 固态电池的量产会像预期那样顺顺利利

- 价格会不会降到普通老百姓负担得起的水平

- 寿命会不会比这会儿的电池还长

要是这些麻烦都还没定论,盲目盯着“等固态”

其实不一定是个明智的选择

阿拉觉得,趁这会儿技术成熟、价格还算合理的时候,早早入手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为什么大家都在盯着固态电池

讲实话,这会儿市面上主流的液态锂电池,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大概在150到180 Wh/L

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也能跑到200到300 Wh/L左右

固态电池的起步能量密度就已经蛮高了,基本都在350到450 Wh/L

以至于有实验数据冲到500 Wh/L

这就像用一只普通的苹果装满了100个苹果,而用固态电池“苹果袋”,就能装到350个、以至于500个苹果一样

这样一来,装100度电的车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跑个300公里、多出来的续航完全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而且充电速度,理论上配合高速快充技术,固态电池蛮钟充好

想象一下,半夜充个电,早上起来出门,续航都“蹭蹭”增加

完全不用担心“半路找桩”的焦虑感

再说安全性,固态电池的“果冻”一样的固体电解质,不会像液态电池那样,既然撞击或者高温,电解液外泄

好像一只“老灵老灵”的护身符,安全性妥妥的

环境适应能力也比液态电池强得多,它的工作温度范围可以做到-40℃到120℃

以至于有实验产品在-50℃的极寒环境下还能稳定放电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北方的冬天,续航直线掉一半

这配置听起来,完全像是“新能源的春天”要来了

可现实惯会有点“滤镜”要拨开

说到这里,阿拉就要提醒侬

固态电池的“老大难”就是成本高

要是想让它真正走进百姓家门,老板们得算算账

其实目前企业制造一块固态电池的成本,大概是液态电池的2.5到3倍,以至于在还在实验样品阶段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可能成本还会飙到5倍以上

主要是既然工艺还在起步阶段,原材料的价格高

最成熟的固态电池企业,良品率也不过九成左右

大部分研发单位还在70%出头的水平

良品率低,意味着浪费大

用数字说话:按照最乐观的估算,假如每度电的成本是1.75元(以良品率90%计算)那么生产100度电的电池

再加上供应链利润、汽车厂的加价,一辆车只电池这一块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价格就能轻松突破40万

跟这会儿的液态电池比,差距就像上海老饭店的菜价一样

这两年液态电池成本既然原材料降价,已经从一度电0.8-1元,降到0.4-0.5元之间了

100度电的电池成本只要4到5万

这差距,完全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就算未来固态电池的生产更稳定,价格下降50%,那100度电的成本也还要在十几万,普通家庭的预算

短时间内,固态电池大规模“普及”可能性不大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除非是在40万以上的高端车里头“试水”

大众平民车,估计还得再等等

寿命短,换电费高得吓人

你晓得伐,电池的“命”是很多车主心头的痛

这会儿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使用次数大概能达到2000到3000次;三元锂电池

也能跑到1200到1500次

每天开个50公里,差不多能用8到10年

在实验室里,循环寿命就像个“卡壳”的老车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更糟糕的是,这种“报废”不是像手机那样还能用点儿,续航变差点儿就算了,而是直接影响安全和续航

这么快就要花二三十万”

假如未来量产成本压到每度电1.5元,100度电就是15万,再加上人工维修、车企的利润

三四年换一次电池,这笔花销

比起这会儿,液态电池基本用到车的“全生命周期”,这个价格

其实,站在2025年的角度来看

液态电池的升级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通过优化体积使率,能在相同空间装下更多电芯,续航能达到700到800公里,明年就能量产;国轩高科也在推“半固态”方案,在安全和能量密度上都升了个档次

价格也比全固态便宜不少

不管你是“冬天续航缩水”那个烦恼,还是“充电慢”的麻烦

这些技术都快“跑出来”了

你只需要在家装个充电桩,晚上充几个小时

第二天的日常出行完全没压力

最厉害的是,这些技术已经“成熟”在路上,早就可以用上了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它们成本低、寿命长,买得起

也不用担心“追新技术”变成“买单鬼”

长远算账:别等,别瞎等啦

很多人觉得,固态电池大规模“普及”还得靠“等”

等它量产、等价格降、等技术成熟

这些“等”的时间,背后其实是“机会成本”——错过了最佳入手时机

阿拉建议,这会儿买一辆搭载成熟液态电池的新能源车,结合家用充电桩的低成本,十年下来

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成本高昂难普及,提前入手更划算-有驾

反而比等待固态电池更划算

最主要是国家补贴还在,提早买车,省下的几万元,算到用车成本里

高科技行业里,跳票的事情很常见

车企的“时间表”往往会既然技术瓶颈、供应链麻烦延后

等到固态电池真正普及,你手上的旧燃油车早就修到“烦死了”

反倒错过了“最划算”的入手窗口

说到底,别盯着未来的“神话”,这会儿抓住“实在的”好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