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各家车企你追我赶,新车发布会一场接一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过,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曾经被誉为“奶爸神车”的理想汽车,似乎遇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烦心事。
过去两年,理想汽车凭借着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以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一套深入人心的组合拳,在新能源市场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销量节节攀升。
但现在,情况好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理想汽车引以为傲的增程式电动车,好像没那么“香”了,而他们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也没能成功打开市场。
更关键的是,当整个行业都在朝着“大电池、小油箱”这个新方向探索时,作为增程技术先行者的理想,却显得有些迟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最近的数据,数字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今年八月份,理想汽车公布的交付量是28529辆,这个成绩单单独拿出来看其实并不算差,但如果放在理想自己身上比较,这却是他们将近一年来的最低点。
更让市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的老对手小鹏和蔚来,在同一个月里,交付量双双突破了三万辆大关。
这一进一退之间,传递出的信号就非常微妙了。
小鹏和蔚来主打的是纯电动路线,他们的销量反超,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纯电车型的市场接受度正在进一步提高,直接对理想所在的增程市场构成了压力。
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的竞争对手,更来自于理想自身产品线遇到的瓶颈。
曾几何时,理想汽车几乎是“增程”、“大家庭用车”的代名词。
他们开创性地将大六座、大五座SUV与舒适的家庭出行需求结合起来,车里那些人性化的配置,比如给孩子看动画片的大屏幕,能冰镇饮料的小冰箱,都精准地抓住了家庭用户的痛点。
但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并不是什么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
当理想的成功模式被市场验证后,模仿者和学习者便蜂拥而至。
现在你去看问界、零跑、岚图等品牌的新车,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配置和定位,大家都在讲家庭,都在谈舒适。
这就好比你第一个想到开家火锅店,生意火爆,结果没过多久,整条街都开满了火锅店,而且大家的锅底和菜品都大同小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想汽车最初那个鲜明的品牌形象,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失去了独特性。
为了突破困局,理想汽车也尝试着跳出自己熟悉的增程领域,向纯电市场发起冲击。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被寄予厚望的旗舰纯电MPV理想MEGA,上市前的声量非常大,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
紧随其后的纯电SUV理想i8,作为一款与现有L系列车型外观相似的“套娃”产品,本就缺乏新鲜感,再加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更是没能在市场上激起什么水花。
即便是品牌创始人李想亲自下场进行营销,也没能有效提振销量。
这两款纯电车型的接连失利,不仅没能为理想开辟出新的增长曲线,反而暴露了他们在纯电产品规划和市场把握上的短板。
这也难怪会有一些声音评论说,理想汽车作为最早一批新势力品牌之一,发展了这么多年,严格意义上能打的车型系列,其实还是那个L系列,产品更新和研发的速度,相比于现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显得有些慢了。
就在理想汽车为纯电业务发愁,同时增程老本行又被对手围攻的时候,增程技术本身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技术路线的演变,那就是“大电池、小油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早期的增程式电动车,包括理想的L系列,它们的设计思路更倾向于“一台带电的燃油车”。
电池容量通常在40度电左右,能提供大约200公里的纯电续航,而油箱则比较大,普遍在60升以上。
这种设计的核心逻辑是,用燃油来彻底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电力驱动只是作为一种更平顺、更经济的辅助驾驶模式。
但是,随着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用户的用车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很多人发现,自己绝大多数的用车场景,比如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去商场,其实都在城市里,一天的行驶里程并不长。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他们更希望尽可能地使用纯电模式,因为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而且纯电行驶的安静和平顺感是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于是,新的增程设计思路应运而生,它更像是一台“背着发电机的电动车”。
这种新车型的电池容量被做得越来越大,动辄50度、60度电,纯电续航里程轻松超过300公里,而油箱则相应地做得小一些。
这样的设计,意味着用户在日常城市通勤中,几乎可以完全把它当作一台纯电动车来使用,彻底告别加油站,只有在偶尔需要长途旅行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那个小油箱里的增程器才会启动,扮演一个“应急充电宝”的角色。
市场的反应证明了这一趋势的正确性,一些采用了类似大电池策略的新车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这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于更长纯电续航的渴望。
这就把我们最初的疑问又带回来了:理想汽车作为开创了增程赛道的车企,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向来精准,他们不可能不明白加大电池对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车成本的巨大意义。
那么,为什么在竞争对手纷纷行动,用“大电池、小油箱”这个新卖点来抢占市场的时候,理想却迟迟没有推出相应的产品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
首先,可能是“成功的包袱”太重。
理想现有的L系列车型平台非常成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成本控制模式,贸然进行大的改动,比如为了装下更大的电池而重新设计底盘,这其中涉及的研发投入和生产线调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风险也很高。
其次,是成本和定价的权衡。
更大的电池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在如今价格战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如何消化,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如果提高售价,可能会吓跑一部分消费者;如果自己承担,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率。
最后,也可能是在战略层面,理想有自己的考量和节奏。
或许他们正在研发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技术,而不屑于进行这种小步快跑式的迭代。
但无论如何,市场是不等人的,当一个新的技术趋势已经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时,任何的迟疑和观望,都可能要付出失去市场份额的代价。
对于理想汽车来说,如何稳住自己的基本盘,并找到新的增长点,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最大的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