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第一周燃油车销量排名一经公布,便如一记重拳击在了那些还心存幻想的国产品牌脸上。轩逸以6349辆的销量,把朗逸5747辆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合资品牌在前十榜单里占据八席,只留国产的博越L在门口瑟瑟发抖。逸动甚至连前十都没有摸到边,连“陪跑”都算不上。这一切,都比台风还要来的猛烈,比暴雨还让人清醒——合资车的堡垒依然坚不可摧,国产品牌的大旗在燃油车阵地只能远远招手。
轩逸之所以能笑傲榜首,不是什么发动机黑科技,也不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智能座舱。靠的就是1.8万的终端优惠——4S店老板甩库存甩出了泪水,“不甩就砸手里,”这语气里,竟有点史诗般的惨烈。朗逸反其道而行之,死扛指导价,结果销量被轩逸咬下一大口。这就像两个人在大雨里卖伞,一个全场低价,另一个挂牌原价,结局自然明了。
再看榜单里的星越L,这位吉利的“门神”能挤进前三,靠的不是偶然。2.0T高功率发动机+8AT的组合,说穿了都是老配方,但就凭能拉出合资SUV溢价的那一条裂缝,吉利的算盘就没想过打得漂亮,只想把市占率攥在手心里。合资对手在赌尊严,国产对手在赌未来,底色全靠谁能先撑不下去。
丰田卡罗拉跌出前三十,这消息比新能源销量暴涨还让人唏嘘。曾经的“加价神话”,到了燃油车最后窗口期居然彻底崩塌。那些老车主补着信仰的漏洞,新用户却拿起算盘掐起成本。市场从来不迷信,数字才是硬道理。丰田那些靠多年口碑积累起的护城河,眼下也被“加价”冲刷得所剩无几。
国产品牌的主力,如逸动、CS75PLUS,销量一泻千里。不是突然水土不服,恰恰是长安把战略重心一股脑倒给了新能源,燃油车成了失宠的“干儿子”,被动放弃的结果而已。时代洪流面前,谁都得选边站队,长安只是比别人更直白一点。
红旗H5、奥迪A6L能重返榜单,背后同样是“价格屠夫”扛刀上阵。红旗官降2万,奥迪4万的终端让利,豪华车的“光环”此刻和白菜没什么区别。都说打折是国产品牌的拿手好戏,合资豪华也得俯身拾起斧头,砍价才能续命。
表面看,合资车的榜单霸主地位似乎是实力碾压,其实不过是集体清库存的降价狂欢。不是技术多牛,也不是品牌多硬,只是亏损时谁比谁更舍得脸皮厚。大降价维持的“繁荣”背后,是对过去市场红利的最后一轮挤压。而国产车想在燃油车赛道翻盘,剩下的路其实就两条:要么继续血战价格,把合资“榨成水”;要么干脆掀桌子,远离燃油,全面转型新能源。
未来的燃油车市场,大概就像一桌冷掉的老火锅,涮来涮去只剩些边角余料,美味早已不在。合资品牌还能靠降价撑多久?这不是技术的较量,也不是品牌的决斗,而是谁更舍得当那最后的“冤大头”。国产车要赢,得趁合资头昏眼花之际,一脚踏入新能源的快车道,然后关门谢客,任燃油落在身后吃灰。
合资的降价撑不了多久。市场这口锅,终究只留得住灵活的人。技术、品牌早已不再是护身符,消费者的钱包才是判官。合资既然打起了血战降价的算盘,说明赛点已经快到。国产品牌若肯继续押宝新能源,说不定能在下一个赛季重新写剧本,把今天榜单的笑柄变成明天的掌声。
所以,不要再指望传统燃油车能艳压全场了。合资的降价,只是最后的舞步。谁能抓住新能源的船票,谁才配拥有未来的掌声。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