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终身质保”忽悠了! 比亚迪拒换电池事件揭开新能源车潜规则
一辆开了四年的比亚迪宋PLUS EV电池报废,车主理直气壮要求免费更换,却被4S店告知需自费六七万元。 剧情反转后,网友发现车主竟用家用车跑滴滴四年,里程超30万公里,电池快充、暴力驾驶样样不落。 这场闹剧背后,新能源车“终身质保”的真相浮出水面:所谓“终身”,是一张写满小字的合同,稍不留神就会失效。
一、质保条款藏猫腻:车主为何总掉坑?
比亚迪的“三电终身质保”看似良心,实则门槛重重。 条款明确要求:首任车主、非营运性质、年里程不超3万公里、全程4S店保养。 以刘女士为例,她四年跑30万公里,年均超8万公里,仅“年里程限制”一项就已违规。 若她购车时如实告知车辆用于营运,本可享受比亚迪针对网约车的电池质保政策(如电芯8年或50万公里保修),她选择隐瞒,最终失去全部资格。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 2023年一名小鹏车主因跑网约车导致电池故障,法院判决支持厂商拒保;2025年一名比亚迪秦PLUS车主电池衰减至69.95%,虽符合更换标准,却因未绑定App、保养记录不全被拒。 这些细节暴露了车企的套路:用“终身”吸引消费者,再用琐碎条款规避责任。
二、电池衰减标准成罗生门,检测过程暗藏玄机
电池是否衰减超标,车主与厂商的判定常截然相反。 2025年一名比亚迪汉EV车主实测电池容量衰减26%,远超官方“6年15万公里衰减不超25%”的标准,4S店以“该标准为2022年新规”为由拒绝承认。 更常见的是,检测方式本身存在争议。 有车主爆料,4S店用慢充耗时20小时放电测试,中间多次启停充电桩,结果严重失真;而国标要求用1C放电测试容量,厂商却自行其是。
更换后的电池质量也堪忧。 一名比亚迪唐车主在2024年更换电池后,新电池容量仅11度电,不足标称值16.64度电的三分之二,续航缩水至30公里。 类似地,2023年一名秦新能源车主发现更换的电池容量仅为原装的60%,4S店却坚称“合格”。 这些案例揭示:即便符合更换条件,车主也可能拿到翻新或缩水电池。
三、营运车与家用车的本质差异:为何车企严格区分?
家用车与营运车的使用强度天差地别。 普通家庭年里程约1-3万公里,而网约车年均超8万公里,电池充放电频率高出数倍。 频繁快充、急加速急刹会加速电池老化,这是物理特性决定的必然结果。 比亚迪等车企的质保政策实为风险管控:若对营运车同样承诺终身质保,成本最终将转嫁给全体消费者。
对比其他品牌,特斯拉、蔚来对营运车三电保修限至8年或16万公里,比比亚迪更严。 而广汽埃安车主曾因年超3万公里失去终身质保,客服称“销售应提前告知”,车主却称毫不知情。 信息不透明加剧了纠纷,规则本身并非无的放矢。
四、自媒体推波助澜,情绪叙事掩盖规则本质
事件初期,部分自媒体以“大厂欺压小车主”为标签煽动情绪,忽略车主违规事实。 直到刘女士承认跑滴滴,舆论才反转。 这种“谁弱谁有理”的叙事已成流量密码,混淆了关键问题:企业是否有义务为个人违约兜底?
2025年车质网数据显示,比亚迪电池投诉中近三成与质保条款争议相关,多数源于车主未细读合同。 有车主因在非授权店更换轮胎失去三电质保,另有人因未定期更新App认证被拒。 自媒体若只渲染冲突而忽视规则,反而助长“碰瓷式维权”。
五、消费者如何避免踩坑? 三条实用建议
购车前逐条核对质保条款:重点关注“非营运”“年里程限制”“保养绑定”等核心条款。 如用车频繁,可选择厂商提供的营运车专用质保方案。
保留全程维护证据:定期在4S店保养、保存记录,及时通过官方App认证车主身份。 一名比亚迪车主因完整保留保养凭证,成功在电池衰减30%时免费更换。
独立检测电池健康度:若对4S店检测结果存疑,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按国标测试(如GB/T 31486-2015),并以书面报告维权。
新能源车的质保本质是双向契约:车企承诺质量,用户承诺合规。 当有人把网约车当家用车开,还要求厂家埋单,无异于让守规则的车主共同分摊成本。 刘女士的案例不是维权故事,而是一面镜子照出部分人对规则的漠视,也照出车企在条款执行中的刚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