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电动车超25km/h就得断电,你服气吗?”人类总是容易对“规矩”有点天生的抗拒心理,尤其是这种掐在短板上的杠杠政策。新国标一出来,网上直接给聊炸锅:条条框框写得特别明白,电动自行车跑得快了点,发动机说断就断。好家伙,这不就跟小时候踢毽子,只要超过六下,家长冲出来抢毽子一个道理么?一群习惯了“速度与激情”的骑士,顿时一脸“委屈巴巴”,甚至有的网友把这事儿和“掐饭碗”画等号,说是“史上最不近人情的条款”,到底是哪根筋拧着了?真的不合理吗?哼,不急,咱们今天就来拆一拆。
其实话说回来,制订新国标的人脑袋绝对没进水,这种二十五公里断电的设定绝不是一拍脑袋敲定的。之前闹“解限速”那一茬,大家还记得吧?码农随便刷个程序、换块芯片,原来慢悠悠的小电驴瞬间变赛道利器,有的能狂飙到四十码、八十码,甚至超过城里四环的电瓶三蹦子、快递摩托,也是见怪不怪。别以为八十码是小数,骑过电动车的人都明白,二十五和八十的体验,简直一个遛弯,一个鬼火少年。就算隔三差五有媒体曝光“刷机猖獗”,可没这条新规,民间“野改装”的小作坊多得跟楼下早点铺似的,监管又没准头,谁不想套点巧门?说白了,新规直接堵上了后门,老百姓能改的余地没了,执法也不打游击了,谁主张谁负责,上次真有新闻报道过警察查出一家改装连锁,查了半天还是前科“惯犯”呢。你说,是不是得“严管”?
当然,站在城市管理的口子上,这事儿确实挺矛盾的。一大批网友怼得也不是没理由,他们说二十五实在是太慢了,不给力,得亏不是让咱们倒骑。话糙理不糙,实际操作下,不少外卖员骑个小电驴,分分钟就觉得受限。毕竟,道路就那些,红绿灯一重重,光靠二十五码,订单还不得超时一片?有人调侃“骑电动车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虽然夸张,但不无道理(尤其是城市大马路那种情况,二十五真的不够看)。可你再回头看,道路交通法写得板上钉钉,非机动车平常十来公里才合理,新国标硬是多给了十公里的冗余。别说二十五,你试试让普通自行车手飙二十五,还得连续飙,八成没两里地就软了。这样算下来,新规真的很鸡肋么?很难说。
现实生活不就是这么纠结?说来的确,北上广深四座大城,摩托车管得那叫严,市区内摩托车能跑的,得是政策特许的那种——挂京A的,听说一个车牌标价直接顶俩公务员工资,普通人拿不到。京B那种只能在外环晃,正常老百姓要么只能屈就于小电驴,要么只能忍气吞声坐公交进城。放眼二三线,情况倒没那么极端,但是大家图啥?就是方便呗,还不想冲上机动车的门槛这个“修罗场”。摩托车要牌照、要保险、还得考驾照,这流程一半人听见都头疼。于是,一台最快能到八十的小电驴就成了“穷人摩托”,走城乡结合部的路子,怎么能不火?可一旦市里电动车禁摩、限摩,骑手们就眼馋快车道,明明想开却不敢光明正大地飙,矛盾就这么结下了。
有些网友说,干脆给电动车也搞驾照认证,甭管大小车都要考本,将所有出行玩法一次性拉齐。这话没毛病,可逻辑一想就“绕”了:电动车有驾照了、不限速了,还算非机动车吗?论类别,它成了摩托车,速度人家压根赶不上摩托。那还不如直接把老实的摩托车解禁吧?甭管摩托车大小排量,考个驾照、买个保险、爱怎么嗨你怎么嗨,有本事闯红灯一回六分,钱包肉疼记心头。这种成本,和五十块钱罚款打水漂,能比吗?要真出事,摩托车的法律责任可是货真价实的,不像现在有些电动车主见罚款如同“捏蚊子”,能省则省,惩戒力有限。
说白了,谁都想鱼和熊掌都拿下,既要速度,又不想上黑名单,还不爱走正规流程。如果不是新国标堵死了改装捷径,坊间车友们早就私下组队刷速度记录去了。速度超快,事故自然不会少。有人觉得,二十五公里一刀切是不是太没温度,尤其下雨滑坡路面、上下坡都突然断电,会不会导致交通意外?其实,政策出来前经历了不少专家论证和实测,能顾及到的大部分路况都照顾了。极端情况怎么都难绝对避免,开车上路哪有百分百安全的?是吧。数据说话,上半年上海因为头盔和改装严查,电动车事故死亡率一下子减了17.4%,冷冰冰的数字却是最直接的安全保障。
别说,很多写字楼里满地都是电动车,外卖、快递叔叔、打工族、小情侣……谁不是因为图省事省油钱,挤不上地铁公交带来的“痛苦面具”,才上了这条小路?北上广停车小半年买一辆电驴的钱飘没了,别说养四个轮子了,连铁皮自行车棚都抢破头。数据还挺打脸,北上广深这几年幸福指数比成都重庆还拉胯一丢丢,72.04%、69.27%、66.91%、74.37%,都明显躲在西南老大哥身后。究其原因,车多、人多、拥挤,地铁不通、公交赶不上点,一下雨就遭殃,屋里干瞪眼。电动自行车成了“拯救中产中老年育儿跑路”的最后堡垒,这本身就是现实的倒影。
经验主义告诉我们,一刀切的标准往往叫人诟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二十五公里每小时,就像在拔河——一端是管理者的苦心孤诣,另一端是骑手、外卖党、想体验飙车快感的市民的“无所适从”。中国那么大,出行需求五花八门,大家都想有得选、有得试、有得嗨。电动自行车已经深度渗透到三线城市、农村小镇,说抓就禁,既不合适也不现实。不如痛痛快快地把摩托车、小排量电动摩托重新揽回阵营,让想飙车的老铁们考证、上保险、纳入警察监管,骑得舒服也心里踏实。改装乱象就少了不少,出事故的概率也明摆着往下掉。
说起来,政策制定其实是一种平衡游戏——安全是底线,便捷是目标,谁都不肯轻易妥协。新国标之所以夹着一股“狠劲儿”,是想用明面上的条款,给出一份妥协方案。违法成本太低,就有人钻空子,偷着快着跑。你把安全系数提上来,顺便给交通事故刹个车,问题自然往下收敛。可政策不是万能,规则之外还是要有选择,归根结底让消费者、骑手们有得选,金钱、自由、安全,哪样都不能少。
你回头看看,大街小巷日常生活里,电动自行车和骑手们已经成了城市风景线,禁是禁不住的。真正让问题缓解的,应该是多一点包容——用摩托车、券证、智能管控等方式分流不同需求的人,用技术把管理落地。别让一纸标准和所有人的生活死磕,最终写成法规该谁担责谁担责,普通人出门办事不会像上刑场,想快一点也不用提心吊胆怕被拍照。堵住改装乱象,就给危险少个机会。
你怎么看,强制25km/h断电这事儿,是限制了自由,还是保护更多人?留言聊聊呗,说不定哪天你的声音,也能成为下一个新政策的开端。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