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的"扯皮文化",正在把优秀的工程师逼走!
看到一个新能源车企的工程师发帖吐槽,说工作每天都在扯皮、吵架,流程混乱到让人怀疑人生。看完后我心情挺复杂的,因为这种现象真的太普遍了。
这位网友在帖子里描述的场景,简直就是当下很多新能源车企的真实写照:到处都是扯皮,到处都是吵架,公司都是靠谁强势谁有理。遇到问题不是找根源,不是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而是先想着扯,先想着推出去。
更让人心累的是那种"摸鱼式加班"文化:白天低效率摸鱼,工作非得放到晚上,磨时间显得自己加班多。你效率高了?不好意思,带给你的只有更多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专家的一个观察:80%的团队问题都源于"无效沟通"。当你明明讲的是A,对方却理解成了B时,沟通不但没效果,还会破坏关系,搞砸事情。
更可怕的是,这种无效沟通往往表现为"正确的废话"——说的话基本都是绝对正确的,但却给自己留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没有决断,没有承诺,更不敢面对真正的问题。因为真正解决问题,往往会得罪一部分人。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确实很火,但繁荣背后隐藏着残酷的现实。数据显示,虽然销售数量和销售额在增长,但新能源汽车企业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撕裂感,直接反映到了企业内部管理上。
公司赚不到钱,管理层焦虑,中层领导为了自保开始各种推诿扯皮,基层员工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原本应该专注技术创新的工程师们,却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
这种企业文化和真正的工匠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真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而专业精神的核心,是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投入,是在工作时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能够找到事物的底层逻辑,并能迁移运用它。而在扯皮文化盛行的公司里,员工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底层逻辑,每天都在应付各种无意义的争吵和推诿。
稻盛和夫更是直接指出了工作的真正意义:工作是为了磨练心性,应该把工作当做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使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让精神专注投入到眼下的工作,就是精神的修行。
但现实是什么?很多新能源车企的员工,每天面对的不是技术挑战,而是无尽的扯皮和内耗。这种环境下,谈什么工匠精神,谈什么专业修行?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摸鱼式加班"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职场文化。领导没有下班,员工也不能提前离开。这看似是一种"表演",实际上是对时间和精力的"空耗"。
研究表明,周工时超过50小时以后,边际产出就趋近于零了。可很多企业还在用工作时长来衡量员工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上的倒退。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最优秀的员工专注于内容而非流程。真正有能力的人,关注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如何在复杂的流程和人际关系中生存。
所以对于那位发帖的网友,以及所有在类似环境中工作的朋友们,我想说:如果一个公司的文化是扯皮大于专业,政治大于技术,那真的没必要待太久。
这样的环境不仅不会让你成长,反而会消磨你的专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与其在无意义的内耗中浪费青春,不如找一个真正重视专业能力、崇尚工匠精神的地方。
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应该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