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子里,最近上演的戏码,可真是一出接一出,让人眼花缭乱。
当无数目光都聚焦在谁家新车颜值更高,动力更猛,续航里程更长时,笔者却留意到一股暗流涌动,一个看似“不务正业”的玩家,正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张大网,这张网,不仅可能彻底颠覆我们对汽车消费的固有认知,甚至能重新定义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路径。
究竟是谁,能在造车浪潮中独辟蹊径,不造一辆车,却要成为决定汽车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
答案或许出乎你的意料——是京东。
是的,就是那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柴米油盐到手机家电,几乎无所不包的电商巨头。
它最近一系列动作,简直是“润物细无声”地在汽车产业的棋盘上落下了重子。
短短四十八小时,京东就与广汽、宁德时代、长安、小鹏这些行业巨头,连续签下了合作协议。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分明是高手过招,直指汽车产业的核心命脉。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笔者认为,京东这盘棋,下得极深,它瞄准的,恰恰是汽车价值链中最被忽视、却又利润丰厚的两端——买车与修车。
出海之困,售后卡脖子:中国车企的痛点,谁来解?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品牌雄心勃勃,扬帆出海,征服全球市场。
小鹏汽车去年挺进阿联酋,今年又将版图扩展至以色列和埃及,目标是十年内海外销量占据半壁江山。
比亚迪、极氪等一众新势力,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然而,车辆能卖出去,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当一辆崭新的中国新能源车,在迪拜的街头驰骋,它的线条流畅,科技感十足,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引人注目。
可一旦出现小剐蹭,或者某个零部件需要更换,问题就来了。
配件从何而来?
维修周期要多久?
异国他乡的消费者,最怕的就是买车容易养车难。
如果售后服务跟不上,配件供应断链,那再好的车,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品牌的声誉,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这,正是中国车企出海时面临的普遍困境,一个实实在在的“卡脖子”难题。
京东解法一:全球修路人,中东显身手
面对这样的痛点,京东物流如“及时雨”般出现了。
它在中东地区,为小鹏汽车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备件仓储网络。
想象一下,这个位于迪拜的备件中心,面积广阔,内部是高度自动化的立体货架,上千种零部件分类存放,从一块电池模组到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井然有序。
清关、质检、到货配送,整个流程全部由智能系统驱动,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叉车在仓库内穿梭,机械臂精准抓取,系统提示音此起彼伏,奏响着效率的乐章。
京东在中东地区已设立七个物流中心,这不啻于为中国车企在海外铺设了一条条坚实的“高速公路”。
它让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汽车,有了可靠的“后勤补给线”。
别再盯着那些飞行汽车的订单,觉得是科幻噱头了。
真正让这些“钢铁侠”们能在海外自由翱翔的,正是京东物流这看不见的“翅膀”和“跑道”。
实践反复证明,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商业拓展的基石。
京东解法二:前端赋能,定制你的梦想座驾
汽车消费,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的模式了。
现在不少消费者挑车,就像选配一台高端电脑一样,配置清单一目了然,价格清清楚楚。
鼠标轻轻一点,就能预约试驾,甚至直接下单。
拼多多上的“拼车团”,抖音直播间的“秒杀价”,都验证了线上卖车的巨大潜力。
京东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风口。
它不仅要将汽车搬到线上商城,更要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深度参与到车型的研发与生产中。
笔者的经验是,数据驱动的定制化,才是未来的趋势。
京东通过分析海量用户行为、偏好,甚至是对车辆外观线条、内饰配色、功能配置的细微倾向,将这些“用户画像”反馈给广汽、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
试想,一款由大数据“量身定制”的“国民好车”,它的车身线条或许更贴合国人的审美曲线,从车头流畅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艺术品;内饰材质的选择,可能更注重触感的细腻与环保;中控屏的布局,按键的反馈,都将是经过无数次用户数据迭代优化后的结果,让驾乘体验更流畅、更贴心。
这种“反向定制”模式,无疑能让新车一经推出,就更精准地击中消费者的心坎。
京东解法三:深耕后市场,点石成金的智慧
京东并未投入巨资去造车,它的目光,锁定在了更稳健、更具持续盈利能力的“后市场”。
买车,只是汽车消费的起点;修车、换零件、保养,这些贯穿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才是真正的“金矿”。
据统计,这些后市场消费,占据了车辆一生开销的六成以上!
这里,才是利润的富矿。
2023年,京东正式成立汽车事业部,并推出了“震虎价”服务。
虽然这个名字引发了一场官司,但其在行业内引起的震动,却让京东汽车的名气不胫而走。
如今,全国范围内已有2200多家京东养车门店,规模已跃居行业第二。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今年七月,京东成功拿下了比亚迪售后的电商直营权,这意味着,原厂配件、上门取送车等一系列高品质的售后服务,将可以直接通过京东平台抵达消费者手中。
这等于是将传统4S店的部分核心服务,数字化、便捷化地搬到了线上,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京东之所以能走得这么远,这么稳,归根结底,有三大法宝:其一,将供应链彻底数字化。
这不仅是库存管理,更是从生产源头到终端用户,全链条的智能协同,大幅削减了运营成本。
其二,以大数据赋能车企,实现精准的用户定制。
它不是简单的卖货郎,而是产品定义者、需求挖掘者。
其三,不惜重金招揽顶尖人才。
算法岗开出123万年薪,采销岗也高达110万,这种对人才的渴求和投入,足以看出京东对汽车业务的重视,以及其构建“汽车世界操作系统”的远大抱负。
新赛道,服务为王:京东的“汽车世界操作系统”蓝图
有人或许会问,买车这样的大宗商品,真的能在网上搞定吗?
笔者的观察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消费习惯的变迁,往往超乎想象。
以前,买个电视机都得跑电器城,现在呢?
动动手指,次日达甚至当日达。
汽车消费,也正循着这条轨迹演进。
京东深知,新能源车的较量,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这不再仅仅是马力、续航的硬核比拼,更是服务响应速度、成本节约程度、以及让车主省心省力的综合较量。
谁能让车主少跑一趟冤枉路,少花一毛冤枉钱,少操一份冤枉心,谁就能在这场新的角逐中占据上风。
京东的策略,恰如《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它不正面与主机厂硬碰硬造车,而是选择从供应链、服务、数据等维度,构建一个庞大的、无形的“汽车世界操作系统”。
设想一个场景:一位消费者在京东App上,轻松选定了一款心仪的定制车型。
系统在后台瞬间联动,通知宁德时代排产电池,广汽调整生产线,远在迪拜的备件仓也提前备好相应的零部件。
整个链条如同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高效运转,没有丝毫卡顿。
这背后,是京东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在支撑。
京东并未打算亲自握住方向盘,但它却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汽车产业的航向。
它在修路,在建仓,在编写着串联汽车生态的底层代码。
它不直接生产车辆,却在决定着这些车辆如何被制造、如何被销售、如何被服务,以及它们能跑多远、跑多久。
这不光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消费者体验的极致追求,对产业效率的深度重塑。
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悄然铺展至全球,笔者对此充满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