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销量连跌,财报压力大,转型纯电遇挑战

6月的展厅里,冷气管道咕噜咕噜地响着,销售员在忙不迭地扒拉客户信息,试图从名单里捞出一条能救场的“大鱼”。交付量的数据终端屏幕里,绿色变成了一片刺眼的红色,像从后备箱中探出头的无人犬只——清楚地告诉所有人,理想汽车连续三个月同比、环比双杀下滑,不再是那个“天天爆单”的风光角色。36279辆、30731辆、28529辆,三个数字如实写出理想的窘境,下滑幅度已快赶上第一杆秋风刮落的落叶。你做过每周一次的KPI例会吗?当你的数据是这样递进的,每个人脸上的“还行吧”都变成了“得了吧”。

或许你会想,如果我是投资人,遇到这么一连串的环比下挫与同比暴跌,资产清单会不会像门外停着的理想L9的电池那样,忽然电量见底?又如李想那一番“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朋友圈言论,事到如今,谁还有心思去阴阳友商。

曾经只要一提理想汽车,先说“盈利”为王。净利润10.97亿元、收入302.46亿元,在造车新势力群雄逐鹿中,台面上只有几个牌子能每年凭本事赚点真钱。但2025年第二季度,把这两组数字塞进预测公式,三季度直接上演了剧情反转:预计交付量9-9.5万辆,同比亏损将近四成,最高亏近50亿元,猛地一看,像是账户被黑客光顾过——可惜现实没有Ctrl+Z。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连续三个月的跌势,不是偶发的噩运。证据链摆在明面上:市场饱和,产品同质化,竞争对手集体觉醒。曾靠“冰箱彩电大沙发”变身销量密码的理想L系列,如今已成为各大品牌的标配,问界、零跑、腾势、奇瑞甚至把舒适体验拉成了白菜价。消费者可不是只认理想的沙发,进门就是:“这个跟理想L9差不多吧?”(顺带问一句有无免费升级包)——市场的“独一份”,转眼间成了“小米同款”。

转型呢?曾经混出头的增程式,遇见了纯电赛道的新故事。但理想的纯电MEGA与i8上市就翻车,前者被嘲“造型太过未来”,后者撞卡车被质疑“营销自残”,碰上李想的直播大吐苦水,“竞品攻击”“专业水军机构”——黑粉和水军的故事,在互联网上传了八百季,这一季演员表却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问题真是“外部攻击”吗?业内的分析员喜欢在会议室里展开PPT,会议桌那头的人却在盘点李想那些高调言论。早些年论销量,李想一句“三瓜两枣”,直接给友商贴上low标签。现在理想首次跌出新势力前三,友商的小目标都楚楚可怜地成了自己的心头梦。调侃归调侃,行业从不相信神话,更不会为谁的格局买单。回旋镖真的是弹无虚发。

顺带说一句,理想的营销团队最近怕是比客户经理还紧张,朋友圈已经不敢乱发,微博也小心翼翼收敛。毕竟那些曾经自信满满的“理想主义”,现在面临的是一场现实主义大考。我曾听一个设计师自嘲:“理想的工位,不如零跑的喝茶区。”在这场“帽子戏法”与“逆风翻盘”的拉锯战里,谁能笑到最后恐怕还得看真功夫。

理想汽车销量连跌,财报压力大,转型纯电遇挑战-有驾

光看数据还不够,理想的财报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大家:高光之后总有阴影。增程式曾让品牌疯涨,现在产品更新速度已跟不上市场节奏。纯电的赛道还没熟,一脚踩下去发现路还没铺好。现实很简单,消费者不会为你过去的辉煌买单,光拉情怀容易翻车,缺了好产品更没法续航。

说来讽刺,零跑和小鹏这几个月的笑脸,多少带着点反差。谁还记得——哪吒汽车曾也是“新势力前三”,后来如同跌落的概率骰子,掉到谷底一去不返。理想的投资者们能说什么呢?——“我们相信品牌”与“我们相信市场”的差别,往往在一个季度里被消灭。职业病作祟,我倒是觉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可能比分析师更实际:少说点,赶紧转岗。

理想汽车销量连跌,财报压力大,转型纯电遇挑战-有驾
理想汽车销量连跌,财报压力大,转型纯电遇挑战-有驾
理想汽车销量连跌,财报压力大,转型纯电遇挑战-有驾

翻回头看理想的路,似乎每次转型都要赌一次:i6会成为新的顶梁柱还是“第三回帽子戏法”?定价25-30万区间,看着像是玩命试探中产底线。市场接受吗?转型成功吗?同行会继续下绊吗?连行业媒体都在观望。每年新势力的“保五争三”,听着像小学运动会——你说热闹吗?确实。你说谁在乎吗?等亏损真到50亿,只怕没人还能乐观。

车圈这点事,说到底没什么神秘可言。你要产品、要渠道、要口碑。营销套路玩太多就容易翻船,不如坐下来喝口茶,好好想想下半年怎么把用户拉回来。最怕的是只剩下“下一款新车”能撑场。等数据再变红,财务部恐怕要上演“集体团建”。

行业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每一季都有赢家,也有掉队者。理想摸索纯电转型的路,像极了无人区探险,总觉前方有光,但脚下有坑。也许理想汽车最终能走出困境,也许只是另一个哪吒的轮回。专业的老话是:“不要神化高光,也不要妖魔化低谷。”

问题就抛给大家:理想汽车的转型,是必经阵痛,还是错误方向?是营销困局,还是产品失灵?是外部水军,还是自身高调的回响?在这个谁都想争前三的赛道里,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更冷酷的市场,还是更扎实的技术?欢迎各位专业的“旁观者”各显神通,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但很少有人会选择盲信。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