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朋友,世界上最魔幻的事情之一,就是你花几十万买了个电动爹,在市区里享受着丝滑的加速和一脚油门(电门)只要几毛钱的快乐,感觉自己就是未来本人,科技先锋。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然后,一个国庆假期,就能把你直接打回原型。

你的智能座舱、你的自动驾驶、你的百公里加速,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四小时,眼瞅着前面还有五十四个大哥的时候,都显得特别朋克。

那感觉就像你用最新款的M3 Max芯片的MacBook Pro去村口小卖部,想让老板给你装个Win 98,还问老板有没有五笔输入法练习盘,突出一个行为艺术。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每年节假日,新能源车主高速充电难的问题,都会被拉出来反复鞭尸,今年尤其惨烈。

北京、杭州、武汉,无一幸免。车主们凌晨出发,以为自己是早起的鸟儿,结果发现服务区里全是修仙的雕。有人凌晨排队,排到晚饭点还没充上电,保温杯里的枸杞都泡开花了。

服务区堵成一锅粥,油车想上个厕所都得漂移入位。有大哥晚上十点进的服务区,第二天晚上七点才出来,21个小时,比谈一场恋爱的时间都长。

这事儿最吊诡的地方在于,你去看数据,会发现一切都欣欣向荣。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超过97%,充电桩总量去年新增八十多万台,逼近三百万台。

数据漂亮得跟P过的写真一样,但只有真正堵在路上的人才知道,这玩意儿就是一份布满了癌细胞的体检报告,指标好看,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

桩不够吗?

不够。

真不够吗?

其实平时够得都快长草了。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扯了半天,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基建数量问题,这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逻辑和人性博弈问题。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这事儿背后的利益四角裤,看看【平台、商家、用户、监管】这四方,各自在盘算什么。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首先,是【平台方】,也就是高速服务区的运营者和电网。

对他们来说,一年365天,大概有355天,那些充电桩就像是健身房里办了年卡但从来不去的人的衣柜,空空如也,偶尔有车来充,跟中了彩票一样。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稳定”和“可预期”之上的。

而国庆、春节这种极端峰值,对他们来说不是商机,是灾难。这就像一个只卖工作日午餐的快餐店,你非让他承办一场千人婚宴,他不是不想赚这个钱,是他多买一个锅都算他输。

为了这十来天的极端高峰,去投入巨额成本,加装几十个桩,升级变压器,剩下的355天怎么办?让充电桩晒太阳,养活一大帮运维人员,电网还得为这个巨大的瞬时负荷做冗余,谁来出这个钱?

资本不是慈善家,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在他们眼里,你的“长途刚需”,是他们的“低频偶发”,为了你的诗和远方,让他们自己的财报变得难看,这不现实。

其次,是【商家/公司】,也就是车企。

车企现在是最着急的一方,但也是最无力的一方。

他们在发布会上,把续航吹到一千公里,把快充吹到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哦不,是续身二百里。用户在市区里用着,确实爽,皆大欢喜。

结果一到节假日,高速充电站的“露头就崩”,把他们精心构建的“电动爹乌托邦”砸了个稀碎。

这就好比拳击比赛,你把肌肉练得再大,技术再好,结果裁判是你对手的小舅子。你打得越猛,他越吹你犯规。车企把车造得再好,补能体系这个裁判跟不上,用户体验就是一坨。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他们能怎么办?自己下场建桩吗?蔚来的换电站模式很性感,但那是在烧钱换体验,属于“瞎积薄发”的重资产模式,绝大部分车企玩不起。和第三方充电公司合作?人家也要赚钱,同样面临服务区运营方的那个死结。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所以车企只能干瞪眼,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安抚用户情绪,一边内心祈祷监管的大手赶紧下来捞兄弟一把。

再来看【用户】,也就是堵在路上的我们。

我们是整个链条里最惨的一环,是这场大型社会实验里的小白鼠。

我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了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结果却在最需要保障的时候,被系统性地“优化”掉了。

有人说,为啥不提前规划,下高速去城里充?

这话说的,就好像在问一个快饿死的人,为什么不吃肉糜一样。

你以为我们没想过?

图啥?

图绕路一个小时,就为了赌一个APP上显示“空闲”但实际是坏的桩?

还是图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充电站后,发现支付方式不兼容,客服电话是空号?

别闹了。高速服务区再堵,起码是个活生生的商业实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绝望里,一个“确定性”的烂选择,也比一个“不确定”的好选择要强。这就是人性。

最后,是【监管方】。

监管其实也头大。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和能源安全,KPI背得比谁都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它自己的规律,你不能强按着牛头让它喝水,更不能逼着企业去做亏本买卖。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政策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说要加快建设,但钱从哪来没说清楚。说要提升体验,但怎么用商业模式激励服务区去“为爱发电”也没说透。

像欧洲搞的预约制和分时电价,听起来很美,但在国内推行,需要打通多少数据壁垒?高德、百度、车企、电网、充电桩运营商,各家的数据都是自己的命根子,想让他们“喂到嘴里”式地整合起来,难度不亚于让国足夺冠。

你看,这四方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难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结。

平台方不愿意为低频需求投资,车企无力改变基建,用户用脚投票也没用(因为没得选),监管想一劳永逸但又怕动作太大扯着蛋。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真相,它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而是由无数个“局部最优解”组成的“全局最尬解”。

那怎么办?就这么耗着?

短期来看,想解决问题,只能靠一些“快种快收”的骚操作。

比如,移动充电车全国统一调度。别各管各的,得有个“中央厨房”统一派单,哪里告急就往哪里冲,像消防队一样。这成本高,但起码能解决最痛点的区域。

再比如,强制推行预约制。学学医院挂号,把充电桩数据强制性地接入主流地图APP,让用户能看到实时排队情况,能提前锁桩。谁不接入,就罚。有时候,市场的失灵,就需要行政的铁拳来修正。

长期来看,必须改变服务区的盈利模式。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不能再指望靠收那点电费差价赚钱了。一个服务区,应该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综合体。充电慢?没关系,我旁边有奶茶店、快餐店、按摩椅、儿童乐园。你充电一小时,能在我这里消费两百块。这样老板才有动力把充电服务搞成引流入口,而不是一个烫手山芋。

说白了,还是那个老问题,有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如果只是让车主干等,那就是零和博弈。如果能把等待的时间变成消费的时间,那就是增量价值。

今年国庆的这场大考,再次证明了,我们距离真正的电动化未来,差的不是几辆车,也不是几根桩,而是整个体系的商业逻辑升级。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的死结,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有驾

这个结,终归要有人来解。如果市场自己解不开,那只有等待那只看得见的手了。

毕竟,再牛逼的智能汽车,也翻不过商业规律这座五指山。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