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

你知道吗?说到中国车市如今的风声水起,不提“华为”二字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了。

呐,大伙还记得之前那个响当当的金句吗,“上汽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间一晃四年过去了,这句话听着依旧耳熟,但现实,欸,还真有点反讽的味道。

谁能想到,上汽、北汽这些当年的“宇宙车界顶流”,如今却纷纷踩着急刹、调转车头,上赶着要“抱上华为大腿”,你说这世道变得快不快?

可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抢蹭热度,但这热搜的流量,说实在的,还真不一定谁都能分上一杯羹。

究竟是“灵魂出窍”,还是“涅槃重生”?背后的故事,这才叫有看头。

要说最近最抓眼球的新闻,非“上汽&鸿蒙智行”拿下的那个所谓小订破8万的成绩莫属。

预售首周,8万台听着倍儿炸裂,有点像年货大促秒杀清仓,仿佛现世奇谈。

于是一众吃瓜群众都想知道,这波上汽是不是要扶摇直上、逆势翻盘了?结果等到正式上市那会儿,咔嚓,头一天大订数据却卡壳了——1万台!

朋友们,那个落差感,真不亚于网恋奔现见光死。

还没等大家缓过劲来,“买个华为支架要另外多花几万块”的骚操作又炸出来。

哎呀,这一波直冲热搜,问号都能省下一箩筐。

试问,华为这么金身的加持,上汽就真能脱胎换骨,一步到位了吗?

别着急,咱细细扒一下。

现实比影视剧还精彩。

华为嘴上说不造车,实际操作却是把车圈转了三圈各处撒糖。

什么零部件模式、HI模式、鸿蒙智行模式,三板斧齐刷刷。

头部的比亚迪、小鹏也要采购华为AI和激光雷达,说明这技术是真不水。

HI模式下,由车企说了算,华为主要负责技术加码。

但咱最常听见的“问界、界系家族”,全是鸿蒙智行加持,华为几乎一条龙包圆了从产品定义、设计到渠道推销,恨不能替你擦车加油。

看来,大家伙想混出点动静,还得跟着华为这颗“流量泵”玩一把。

毕竟,光品牌、渠道、技术——三件套,不是谁都有的。

其实,各大车企为何纷纷选择“割舍灵魂”,主动献身于华为怀抱,这理由也不复杂,归根到底,就是“活得难,现实太骨感”。

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有驾
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有驾

老实说,阿维塔那种自尊心爆棚,想拼出独立招牌的,跟华为是小打小闹,用火了HI模式。

可北汽、上汽这些背靠大树的国资队伍,早被“合资”玩出心得,跟华为就不怎么在乎主导权什么的,想着能拼点大饼才是王道。

反过来看最典型那个例子——赛力斯,或者说,原来的东风小康,真就是个泥里翻身做凤凰的励志剧。

之前主营的是微型货车,新能源转型一路跌跌撞撞,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700多台,连老百姓家大仓库都塞不满。

华为一上手,塞车、起盘,蹭得股价一飞冲天。

从51.7亿元市值直接跳到千亿,大名一换,问界火遍全国。

到2024年,身价突破两千亿。

“互相成就”四个大字,写得花里胡哨。

华为余承东都感动得数次“表白”,说这赛力斯真有前瞻。

不得不佩服,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科技企业联姻”。

与之对比,有点“急中生智”的,就数奇瑞。

销量虽说还在全国造车第一梯队,2024整年260多万台,过硬。

可新能源占比才两成出头,明显和行业平均线差一大截。

海外市场,传统老玩家也被比亚迪、吉利等对手集体“突围”了。

这会儿正碰上港股IPO关键节点,不抱个华为大腿又讲不好资本市场故事。

奇瑞那真是“倾情全力,独宠智界”,豪赌一把未来。

是不是有种“我要上头条就全靠你了”的狠劲?

而说到北汽、上汽,对华为的渴望,那才叫一个字——急。

亏损数字就跟掉水里的手机电量似的,眼睁睁看着往下掉。

北汽蓝谷,五年亏掉300亿,新能源板块单年亏损将近45亿,老本都要见底了。

上汽这边也不好受,从2018年巅峰的700多万辆,一路下滑到400万出头,18年销冠光环直接蒸发,净利润打了骨折——缩水88%。

旗下自研的智己、非凡,都没引爆市场,加一起才卖7万。

上汽CEO贾健旭也坦白,中国车市早就不是单打独斗搞传统那一套了。

写明白点,抱紧华为,获得流量与生态红利,或许还能撑把伞、苟住口粮。

江淮呢?情况更窘迫。

净利润八年全负,代工蔚来的活儿也飞了。

乘用车业务一直“低气压”,只好押宝鸿蒙智行,想来个绝地求生。

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有驾

话糙理不糙,“天无绝人之路”,但江淮这张牌,能翻吗?还真不敢打包票。

但万事都有个“度”。

你别看五界(问界、享界、尊界、智界、上界)齐头并进,华为这点资源,真没那么多。

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有驾

余承东早前说过,华为顶多能服务好四家车企。

如今广汽“启界”准备开席,资源分摊问题更显拮据。

其实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问界从头到尾一直咖位最高,什么最新技术、最高曝光、最多门店一律先发。

交付数据一晒出来,90万辆搞定的鸿蒙智行体系,有83%是问界的功劳。

这种资源倾斜,其他品牌真心难笑。

为了不把合作玩成“窝里斗”,华为也开始“分封诸侯制”,让智界、上界都单独开店,自负盈亏,减少内卷。

研发端那更是绷紧了裤腰带,砍成本、精流程、控定制,什么重复投入基本砍光。

上汽北汽抱华为大腿,订单数据反转,合作背后博弈多-有驾

讲真,资源紧张的问题没真解决。

说回各家本事。

上汽的上界锁定的是20万以下SUV市场,问题在于,这价位赚钱不易。

北汽享界定价偏高,不下探到25万恐怕也走量难。

奇瑞智界自家车型都和鸿蒙家族撞型,“家里人打架”现象频发。

MPV新车型战略,暂时还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江淮尊界又是“天价开门”,企业翻身难上加难。

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

至于华为自己,这场合作到底是福还是祸?有点“神仙下凡”闹剧的气质。

一不留神挺进产业链食物链顶端,有望成为“汽车圈博世”。

换句话说,技术控变隐形大佬,这是好事。

可另一个麻烦就在身边——那些不肯彻底放权、只想买流量蹭热度的车企,只让华为做“门面担当”而不让底层技术深融合。

结果嘛,合作像“临时CP”,问题一堆不说,口碑也会受损。

这场多方博弈、踩坑过招的新格局,到底最后利好谁,真得慢慢看。

要说说到底,华为的“新式造车江湖”,现在还在“风口圈地”,各方烧热闹钱、搞渠道、拼生态。

但资源就那么点,想所有人都吃饱,门都没有。

北汽亏损300亿、上汽痛失销冠,再借华为“强心剂”,可扭转乾坤吗?有人指望上天,有人等归零重起。

但市场讲究“真金白银”,不是PPT里喊喊口号。

“灵魂”到底值不值钱,全看最后谁能把这泼天流量变现。

有人已经坐收渔翁之利,有的还在泥潭里互啄。

至于未来,是“合作共赢”,还是“一地鸡毛”,一切都在路上,说到底,还得各自修炼“内功”。

现在该你们表态了,各位看官,你觉得华为这锅车圈“灵魂”煲,到底能煮出几碗好饭?华为-车企这局谁是真赢家,评论里整一场“华山论剑”?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