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高尔夫”“帕萨特”“Polo”这些名字,脑海中是否会浮现清晰的车型形象?这些承载着大众汽车辉煌历史的经典名称,即将在电动化时代焕发新生。近日,大众汽车董事会成员Martin Sander在接受奥地利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计划从2026年起逐步调整电动车命名策略,备受关注的ID.2和ID.EVERY1量产车型将告别“ID”前缀,有望启用Polo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名称。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品牌传统的致敬,更展现了大众汽车在电动化浪潮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智慧。(信息来源:Auto & Wirtschaft、太平洋汽车、百姓评车、懂车帝视线等多家专业媒体报道)
---
一、告别“ID”:一次深思熟虑的品牌回归
自2017年推出ID.系列以来,大众已陆续发布了ID.3、ID.4、ID.7及ID.BUZZ等电动车型。这套以“Identity”(身份)为理念的命名体系,初衷是为电动化开辟全新序列。然而在实践中,数字编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紧凑型两厢车ID.3与A+级SUV ID.4仅以数字区分,消费者难以直观感知车型定位差异;ID.4与ID.6之间缺失的“5”,也曾引发市场对产品布局的疑问(百姓评车分析)。
Martin Sander在采访中直言:“未来电动车将使用更合适的名称。” 这意味着ID.2量产版或命名为“电动Polo”,而计划于2027年发布的入门车型ID.1,则可能重启Lupo、Fox等经典名称。这种转变并非孤立事件——奔驰已于今年3月取消EQ子品牌,推出纯电CLA;奥迪也在2月宣布回归传统尺寸命名逻辑,用“e-tron”后缀区分动力类型。德系三强的步调一致,印证了经典名称的延续性对用户认知与品牌忠诚度的核心价值。
---
二、为何经典命名更“大众”?
1. 零学习成本的认知优势
大众在华深耕数十年,“宝来=紧凑家轿”“迈腾=B级标杆”等关联已深入人心。消费者无需查阅参数,便能通过名称预判车型定位和用途。反观ID.4 CROZZ与ID.4 X的命名,不仅弱化了差异化,更增加了记忆负担(百姓评车指出)。回归Polo、高尔夫等名称,能瞬间唤醒用户对空间、驾控体验的既有认知,大幅降低电动车型的理解门槛。
2. 传承燃油车时代的情感资产
高尔夫八代更迭、帕萨特全球畅销超3000万辆——这些名称承载着技术可靠性与用户信赖。ID.前缀虽强调电动身份,却割裂了这份情感联结。将电动化技术注入经典车型名称,如同为老友赋予新技能,既保留情怀共鸣,又凸显创新突破。正如外媒分析:“Polo电动版”比“ID.2”更能激发潜在用户的亲近感。
3. 应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智慧
中国新能源战场竞争白热化。2025年1-4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2.7%,4月单月乘用车领域超50%(百姓评车数据)。面对比亚迪“汉唐秦”等强文化IP命名,大众亟需更接地气的沟通策略。Martin Sander坦言中国市场价格战激烈,但大众坚持“专注可持续增长,非短期份额”。启用经典名称,正是其深入本土化、强化用户心智的关键落子。
---
三、命名变革背后的战略大棋局
更名仅是大众电动化转型的序幕。为实现在华2030年市占率15%(约350万辆)的目标,大众已展开多维布局:
- 产品攻势:2024-2027年在中国推出超40款新车,新能源占比过半;2025年将发布CMP平台首款原型车、UNYX新车型及首款增程式混动(百姓评车)。
- 技术本土化:合肥大众中国科技公司(VCTC)作为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3000名专家攻坚下一代智能网联技术;本土开发的CMP平台将缩短研发周期30%,降本40%。
- 动力多元化:主力燃油车推出插混版本,平衡转型期市场需求。
---
四、展望:情怀与创新共生的未来
当未来的电动Polo驶入街头,它不仅是续航与智能的载体,更是跨越燃油与电动时代的情感符号。这种命名策略的回归,彰显了大众的核心洞察:电动化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经典在新技术中延续生命力。 正如ID.系列持续热销(ID.3四月在华售出4098辆,懂车帝数据)所证明的——技术实力是根基,而唤起用户共鸣的名称,将成为打通认知关卡的密钥。
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直观的产品选择体验;对行业而言,大众的务实调整为传统品牌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在激进创新与情感传承间找到平衡点,或是赢得下一代用户的关键。
> 经典从未退场,它正以更聪明的姿态归来。 当方向盘后的LOGO与耳熟能详的名称再次重合,属于大众的新能源故事,才刚刚翻开充满温度的下一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