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买车的事,尤其是现在电车越来越普遍,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变多了。
除了续航里程够不够用,充电方不方便,可能大家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安全问题。
毕竟车是移动的家,里面坐的都是最重要的家人。
可这安全到底怎么看?
是听广告宣传,还是看配置表上列了多少个安全气囊?
沃尔沃最近就用一个挺实在,甚至有点“吓人”的办法,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他们把一台还没正式开卖的全新旗舰电动SUV,叫EX90,拉到自己家门口的实验室,当着全世界的面,狠狠地撞了一次。
这事儿发生在瑞典,沃尔沃的老家。
他们有个地方叫“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听名字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专门用来撞车的地方,而且是世界顶级的。
这个地方可不简单,里面有两条长长的跑道,一条是固定的,另一条居然可以像时钟的指针一样转动,能模拟从正面撞、侧面撞到各种奇奇怪怪角度的碰撞。
他们在这里撞车已经撞了二十多年了,据说前前后后撞毁了超过七千台新车,才积累了今天的安全技术。
这背后得花多少钱,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们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撞坏一台车,就是为了搞明白,在真实的车祸里,车会怎么样,人会怎么样。
为了让测试更接近真实,光有场地还不够,还得有“乘客”。
当然不能用真人,他们用的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假人。
这些假人可不是服装店里的塑料模特,每一个都价值连城,身上装满了各种传感器,用来测量碰撞瞬间身体各个部位受到的冲击力。
而且他们的假人家族非常庞大,有模拟普通成年男性的,有模拟身材娇小女性的,还有模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甚至还有一个花了上百万专门研发的孕妇假人。
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因为在真实事故中,一个一米八的壮汉和一个一米六的女士,或者一个几岁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有考虑到所有类型的乘客,才能说这辆车对一个家庭是安全的。
这次公开的碰撞测试,他们选了一个特别有挑战性的项目:让EX90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正面偏置撞向一根固定的钢柱。
为什么选这种方式?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开车不小心撞到路边的电线杆或者大树,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碰撞的接触面积非常小,所有的能量都会集中在一个点上爆发,对车身结构的考验非常大,稍有不慎,柱子就可能直接插进驾驶室,后果不堪设想。
碰撞的结果怎么样呢?
通过直播画面可以看到,车头在接触到钢柱的一瞬间,并没有发生那种零件满天飞的惨烈场面。
相反,它的前脸部分像被精心设计过一样,有层次地溃缩、弯折,把巨大的冲击力一点点吸收掉了。
这就好比一个拳击手,在被打中之前,用手臂和身体的扭转来卸掉对方的力量,而不是硬生生用脸去接。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护了驾驶舱这个“生命空间”。
从撞击后的画面看,整个驾驶室的框架,包括A柱和车顶,几乎没有变形。
这意味着车里的人不会被挤压到,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再看看车里的“一家四口”假人。
数据显示,碰撞发生时,安全带瞬间收紧,把他们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
紧接着,安全气囊非常及时地弹出来,形成了一个柔软的缓冲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排的两个儿童假人,系统对他们的保护也考虑得很周到,气囊的力度和弹出方式都经过特殊设计,避免了因为气囊的冲击力过大而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所有假人身上的传感器数据显示,他们受到的伤害值都远低于危险的临界点,说明在这样的事故中,车内乘客的生还概率非常高。
对于电动车来说,大家还有一个特别担心的问题,就是电池。
新闻里时不时会看到电动车碰撞后起火的消息,让人心里发毛。
沃尔沃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EX90的电池包被一个用高强度钢材打造的坚固框架保护着,就像给电池穿上了一层“金钟罩铁布衫”。
在这次猛烈的撞击中,这个保护框架纹丝不动,电池包本身完好无损,自然也就从根源上大大降低了起火的风险。
还有一个小细节也挺暖心的,碰撞结束后,系统确认安全,车辆就自动解锁,并且门把手也弹了出来。
这个功能平时可能感觉不到,但万一发生事故,能让车内的人或者外面的救援人员第一时间打开车门,这争取到的几秒钟,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沃尔沃这么执着于安全,其实是有传统的。
我们现在车上每天都在用的三点式安全带,就是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明的。
更了不起的是,他们当时没有把这项技术申请为专利自己独享,而是免费开放给了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公司使用,因为他们觉得生命安全是所有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
这么多年来,他们还一直坚持派专门的团队去研究真实发生的交通事故,从成千上万起案例中分析数据,再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用到新车的设计里。
当然,看到这里我们也要明白,沃尔沃搞这么一次公开的碰撞测试,不光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
在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上,各大品牌都在飞速进步。
我们的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等,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无论是电池安全技术,还是车身材料和结构设计,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沃尔沃的这次“表演”,更像是在给整个行业树立一个更高的标杆,提醒所有的车企,不管车辆的智能化功能有多酷炫,续航有多长,安全永远是底线,而且这个底线需要用最严苛、最透明的方式来证明。
这种你追我赶的“安全竞赛”,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它会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生命的价值,让我们在选择家庭用车的时候,能有更多、更可靠、更让人放心的选择。
说到底,花里胡哨的功能可以锦上添花,但实实在在的碰撞测试结果,才是支撑我们每天安心出行的那份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