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

深秋的上海,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光撕裂了夜空,一辆新能源车在路边自燃,浓烟滚滚引来路人侧目与消防车的呼啸。然而,当公众惊魂未定之际,车企经过研究讨论.给出了一条令人瞠目的“内部结论”……事故并非车辆自身缺陷,而是车主不慎用了“劣质电”。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劣质电”?这词仿佛电流里掺了杂质,瞬间引爆舆论火药桶。当燃烧的残骸尚在眼前,企业却意图将责任推给无形的“电流”,其荒谬程度几近于称“车祸源于车主吸了劣质空气”。

电,这一现代工业的基石、点亮千家万户的“血液”,竟也能分出三六九等?它不像汽油,有标号纯度之分;电流的本质就是电子定向移动,何来“杂质”?何谈“纯度”?这一“甩锅新姿势”甩出了真理,甩出了新花样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科学解释:电流是电子在电场驱动下的定向流动,电子本身是高度统一的基本粒子,任何来源都一样。电源的功能只是提供驱动电场,无法改变电子本身的“品质”。


电网或充电桩输出的电压可能因负载波动、线路老化出现暂时不稳(如跳闸前的电压骤降),但这属于供电质量问题,影响的是充电效率或设备安全阈值,绝非创造了某种“含有杂质的电”。


“污染源”何在? 物理世界中不存在所谓的“电杂质”。电厂输出的交流电,无论来自煤、核、水、风、光,经电网传输后到达用户端,其本质都是50Hz正弦波交流电。电流驱动车辆行驶的能量转换过程并无二致。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上海市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明直言:“电网追求的是电压稳定、频率合格、波形正弦。‘劣质电’的说法在专业领域闻所未闻,混淆了供电质量与电流本质,实在荒谬。”现实中的“劣质电”问题,实质是电网波动、充电桩故障或老化导致的电压不稳定、频率偏移等,可能造成充电效率低下甚至损坏敏感电子设备——但这与电流本身的“纯度”毫不相干。

车企抛出“劣质电”论调的逻辑是将公众对电池热失控、BMS(电池管理系统)失效、结构设计缺陷等核心安全问题的质疑,强行扭转为对“用电环境”的争论。
暗示车主使用了来源不明、不合规的充电设施或私拉乱接,暗示“用户使用不当”,意图规避产品设计、制造或品控责任。
车企 利用专业知识的鸿沟,抛出似是而非的概念震慑消费者,营造“问题很复杂,你不懂”的假象。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然而,无论“劣质电”是否存在,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不会撒谎: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报告同比上升超30%,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安全短板的真实存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近年发布的召回公告中,高压电池故障、热管理系统缺陷、电控程序隐患才是新能源汽车召回主因,与“电”的来源毫无关联。



三、真“劣质”的是态度:安全基石岂容降解?
比起虚构的“劣质电”,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业的“劣质心态”:

对生命敬畏的降解: 当车辆起火危及驾乘者生命与公共安全时,第一时间不是彻查自身产品,而是编织离奇理由推脱,这种冷漠令人心寒。

将事故归咎于外部因素,是对核心责任的亵渎。
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是基于信任。用“劣质电”搪塞无异于将用户视为无知的对象,极易引发信任崩塌,最终反噬品牌信誉。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曾尖锐指出:“每一次严重事故都是车企反思技术、提升安全的宝贵机会。若连正视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何谈进步?” 新能源车主们对电价敏感的调侃背后,是对某些车企遇事“甩锅成性”的不满与嘲讽——当技术问题被扭曲成“电不好”的玄学,消费者如何相信承诺的安全保障?


“劣质电”的黑色幽默,映照出某些企业面对安全责任的逃避姿态。与其在事故后造出“劣质电”这类伪命题,不如将精力与资源倾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次次迭代、BMS软件的毫秒级优化、结构安全的极限测试。

新能源赛道风起云涌,但真正的竞争力绝非浮于表面的新款车型,而是深植于每一条电路、每一颗电芯的安全基因。当车企们热衷于比拼续航里程与智能配置时,请勿忘记那些街头燃烧的残骸——公众需要的只是一份无需“运气”过滤的安全感。

“劣质电”……车企甩锅的新名词-有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的质问掷地有声:“连‘电的品质’都能成为借口,我们距离真正的安全还剩几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