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驾照已经八年了,却一直没敢开车。
说实话,小时候总觉得开车挺酷的,能像电影里一样,拉着车门,随心所欲地去个不一样的地方。
但是真正买车、骑上方向盘以后,我发现似乎还差点什么。
我认识的朋友,有的两三年就开上了高速,有的还在市区兜圈子磨练技巧。
而我,除了偶尔帮朋友试驾感受一下,自己是真的没敢大吼一声走起。
每次想开,脑子里就浮现出谁都不能陪我,要是真出点什么事多尴尬这个念头。
我甚至有点怕,怕出错,怕被骂,怕被扣驾照。
你知道,我朋友李哥说:你看,车是个熟悉的朋友,但你得先跟它养成感情。
也就是说,驾驶这活儿,还是得多练,才会有感觉。
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身边的驾驶新手:
有的,从学车到开条街也就一年,慢慢变熟。
有的,像我一样,满打满算,开了八九年也还差点勇气。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开车没那么神秘,反而像是件生活化的小事。
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会有点紧张,怕摔跤,怕搞不定路况。
但你多骑几次,哪怕夏天热得直冒汗,要在边上写作业的朋友提醒:别看,慢点来。
你就会发现,熟悉之后,那些烦恼都变成了空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前几次自己开车的小心得:
- 起步不要太猛,一脚油门,促进平顺;
- 转弯要用眼睛提前看,别盯着前轮;
- 填充一点点空档,避免车子顿挫。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花点时间琢磨,就会慢慢融入本能。
说实话,最多让我担心的其实是哪里出了事:
去年朋友在高速上帮我指挥:你得向左点,这个出口快到了。
我心里一沉,毕竟高速那种地方,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
慢慢开多了,情况就会变得不那么吓人。
你自动会找窍门,碰到堵车,车中咖啡的味道都会变得安静平和。
我曾经跟司机师傅聊天,问:老司机,这种拥堵咋整?
他说:越开越熟,惯了就不会乱。
小时候看电影,喜欢女主那样帅气地抽车门,走天涯,好像一切都很潇洒。
但实际上,起步的流程,调节座椅,调整后视镜,那个都挺费时间。
尤其是在乡村公路上,看着一辆辆车慢悠悠地过去,我想到自己,心里还没底气。
(这中间我想问:你们第一次自己开车,心里是不是也忐忑?)
想到这,我就回想起那个场景:
刚拿到驾照那会儿,心情复杂。
觉得学的还挺苦的,但又特别想赶紧开。
有天夜里,我给自己定个目标:
就算再胆小,也得试着开个几公里。
然后鼓起勇气,去附近的小路走走,车上贴着贴纸、换了倒车影像的线束,感觉就像跨出了第一步。
多练,是真的——这不是空话。
我认识一个开了十年车的,同事说,开车这个惯,一天不练,很快就生疏。
像开车这种机械的动作,不比写字、做饭复杂,不用太多记忆,只需要重复、惯。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怕出错。
这八年时间,我都在做什么?
说实话,心里没底,也不敢去挑复杂路线。
只是会在周末,开车晃晃,带着老婆去菜市场,或者带我妈溜达。
这让我觉得,原来开车一点都不是啥遥不可及的事情。
只要多开,多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有个朋友说:你看,你都快花了个世纪学会开车,为什么还不自己试着跑高速?
我当时就笑了:高速路还得宽点胆子。
他说:高速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恐怖,关键是熟。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人怕的都是未知的那一关。
但其实(这里必须自我矫正一下),没那么难。这种感受,可能是我自己眼睛贴得太近点了。
毕竟,开车就像吃饭,要多练、要熟悉。
如果考虑到成本,驾驶一公里的油费,保养、保险、利息(估算大概人民币几块一公里)的话,实际上越养车越划算。
而且,长期看,保持熟练,车还能保值(估算,五年后还能剩个原值的60%左右)。
我还注意到,现在国产车也越来越靠谱了。
之前,朋友说:你别看车子便宜,配件差,不耐用。
但我圈子里有人用纯国产的两三年下来,特别满意。
比方说,我那辆刚入手的某品牌SUV,开了两年后,油耗比刚买时低了点,质保也便宜,维修还挺方便。
(这段我想加个小细节:我还特别翻了相册,看到车的第一天拍的照片,导航还被我塞到了后排,要不然心里总觉得还得再练练。)
实话讲,看似一开始没胆量的我,慢慢有点敢了。有时候会觉得,像我们这样54岁左右的遲到者,其实不用太苛求自己。
重要的是:多开,逐步熟悉;多开,心里有底。
人生未必就要深不可测。
像我偶尔会想:
如果真上高速,就会发现自己没想象中那么焦虑。
越开越熟,心态自然就放开了点。
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第一次开车,站在车旁,心跳得比跑一场马拉松还快。
后来逐渐惯后,心情反倒放松了些。
这不就像学任何技能一样。
还是那句话:
加油,你可以。
你要不要试试,找个好天气,轻松开开?(没想过这其实是个心理战场?)
别怕犯错,关键是在路上。
毕竟,谁都不要一出生就会走路。
开车这件事,真是个心态学。
而我,只是望着车窗外的风景,想着:
下一次,究竟哪天能真正说我自己开车跑个长途?
期待这一天到来的那一刻,或许会更珍贵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