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种夹心饼干式的追尾事故,到底是车主命不好,还是咱整个汽车产业链和驾驶环境出了问题。说白了,咱们普通人开车,哪有那么多运气?光靠经验还真不够。记得那次和修理工老王聊,他做这行十几年,跟我说现在新车保养成本,跟十年前那差不多,但前期研发和供应链复杂度翻了不止一倍。我心想,这直接反映到消费者头上,车卖得贵,后期维修更麻烦,谁还敢放心开?(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以前写过不少关于安全技术和智能驾驶辅助的东西,很多人喜欢说啥L2半自动能大幅减少事故,实际呢,功能越多,用户理解门槛越高,频繁误用不说,反倒有时候更危险。就拿我这事儿说吧,前面那哥们急刹车,后面的小三辆也是手忙脚乱,谁也没真能救得了我。你说智能辅助,是不是还有点脱离实际?我开始觉得这玩意儿就是高科技噱头,结果翻了一下笔记,发现国内三款同级别车(价位25万左右)发布的辅助系统,实际反应延迟差了足足0.3秒,别看数字小,这0.3秒就是高速上十几米距离,能不撞上吗?
老实讲,我那天排队赔偿时,心里犯嘀咕:这个赔偿链条合理吗?供应链里层层加价,研发成本猛涨,厂家为了控制损失直接叫消费者买更多保险,赔偿责任一锅烩,最终赔到我们车主头上,这不就是典型的谁都甩不开锅的局面吗?更尴尬的是,我问了几个车主朋友,对方基本一口否认自己错,也怼到底你没看路。这么一来谁也不服,责任摊开,敏感程度直接翻倍。你看我发这文章,心里就有个小九九——这赔付标准会不会再改?估计不大可能,因为牵扯到保险公司、厂家、交警各方利益,不好动。
跑个题,前两天和销售小李矛盾了,他总觉得车企宣传的配置表对买车的影响大,结果我给他算了下,20万级别SUV,整车制造成本大概在12万到14万之间,配置涨个几千块,对最终售价影响有限。他那会儿就懵了,说:难不成买车卖配置只是个心理战?——没错,车企和销售套路里的心理学成分,比你我想象的复杂。消费者动辄盯着几个配置选项纠结,其实都是被供需博弈牵着鼻子走。
话说回来,这次事故让我摸清楚一个现实:不管多先进的辅助系统,遇到突发急刹车,最关键还是驾驶员的反应和车距控制能力。你们说,现在的驾驶培训是不是太理论化了?大多数地方教育还是靠PPT和理论讲解,真上路练的时间眯巴,遇到实战场景就乱了阵脚。去年采访一个4S店负责老陈,讲他客户夸张到花一两万买辅助升级,结果开几个月就来找他吐槽复杂到没法用,这反映出啥?驾驶惯和技术落差。
我总结了一下,这就是个多米诺骨牌,你赔一辆,后面车必然赔你,然后赔完了又回到你头上,完了交警叔叔将责任归咎于保持安全距离,其实大家都想保持,但突发情况谁顶得住?尤其高速上,车间距其实就2-3秒,咱们都感觉够了,可一旦刹车,一秒的延迟就可能变成致命。你们有没有想过,这2-3秒车距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不是不同车型,刹车性能差异会造成极大差异?我没仔细研究过,但坐标有几个老司机跟我提过,这估计跟车重、刹车系统、轮胎性能都有直接关系。
对了,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事故照片,右侧保险杠竟然有一处微微被擦掉的漆,原来我开车还是有点疏忽。幸亏不是大面积损伤,要不然这赔偿数字得翻几倍了。还是抓紧保养吧,别一味想着技术先进忽略了最基础的安全。
说点私人小情绪,我真心对当事人有点恨,恨那个高速上无理刹车的家伙;同时有点无奈,觉得自己也没那么强的控制力,驾车就是一场不确定的冒险。难怪老王那句车多,人心不齐,安全靠自己回荡耳边。
你们遇到过这种连环赔付的尴尬吗?到底怎么破?保险理赔的链条还能不能理顺点?新能源汽车或智能车的辅助系统会不会真的解决这问题,还是又会变成另一场车企和用户的拉锯战?我暂时没想明白(胳膊肘往外拐,能怪谁呢)。有时候我真好奇,咱们汽车行业会不会有一天能做到真心替用户考虑,而不是一味推新技术和新保险产品。大伙儿,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