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

先说句题外话,最近跟修理厂老张聊了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问题。他一边擦着手一边吐槽:你说这系统出问题,虽然概率不高,但一旦起火,人命关天。厂家不是该早点上报吗?老张这话,说出了基层技工对厂商反应速度的焦虑。

拿市场监管总局新出的企业报告制度来说,爆出来的背景还挺扎心。截止9月,全国汽车召回数量达到3230次,涉及1.2亿辆车,听数字很震撼吧?尤其是这召回里,有一半以上,也就是53%车辆,是因为市场监管总局直接盯着厂商查出来问题后召回的。数据没瞎报,这都是官方数据。换句话说,还有近一半召回,是车企自发或者其他机构触发的,反映整个行业治理还有不少漏洞。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有驾

现在重点来了,2024年因为辅助驾驶系统问题,直接召回的就有255.61万辆,接近四分之一的召回量。这事挺有意思,辅助驾驶被吹得多玄乎,实际问题也不少。辅助驾驶软件复杂到跟人脑差不多,需要不断调试、校准和更新。从研发角度看,这活就是场拉锯战:软件也得和硬件匹配,数据收集要多得吓人。试想当某个传感器异常值没有及时被监测出来,就可能导致系统报警失灵甚至车辆失控,安全风险十分明显。

倒不是想泼冷水,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毋庸置疑,但从供应链的角度说,厂商在挑选零部件和算法集成商时,背后博弈蛮复杂。某家供应商提供的摄像头,是便宜还是高精度,汽车厂商压价和维护性能之间的拉锯,不光技术问题,还牵涉成本和利润,换句话说,这条链条断点多了,安全隐患自然也就凸显。

说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的企业报告制度,这制度刚出来没多久,感觉像是官方给企业开了张火警卡: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企业必须第一时间报告。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出问题——尤其是动力锂电池——火一烧起来,不只是小麻烦,几乎秒变烈火风暴,清理现场的人都得小心翼翼。

从我那次去一家电池制造厂的参观了解到,电池模组设计很讲究。就算动辄成百上千度的高温想要控制住,设计工程师都像打围棋一样,得头脑清醒地预测多种极端情况。如果电芯供应商偷工减料,哪怕是个小小的焊点不牢,很可能导致电池短路/热失控,这就是事故的导火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有驾

再扯扯渠道。最近同事跟一线4S店销售聊销售压力。销售说:这车卖出去不难,难的是出了问题客户怎么跟厂家这边过。维修回馈慢,配件少,客户抱怨多,老黄牛的心态差点崩。销售心里那点小九九很现实:厂商高压政策跟地面反馈脱节,客户怨声载道也不好好管,品牌口碑一天一个样,长远买卖太难做。

这就涉及到汽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官方的用意我是能体会的。远程升级是双刃剑:一方面方便,能快速修复漏洞;另一方面要是升级出错,车辆功能直接挂了,那车主得多心塞。厂商怕跑路,管理部门怕监管漏洞,客户最想的是升个级能安心开。

说起来我之前提过对智能网联汽车宣传的质疑,这回官方同步提出要规范虚假、夸大宣传和非理性竞争,感觉呼应了前面我常说的现象。就好比朋友小王最近买了辆号称智能驾驶全场景覆盖的车型,结果上路几周,辅助驾驶在雨天根本PASS,他气得说:这宣传简直和我实操体验完全脱节,有点坑。

这引发我一个新的思考:智能汽车的宣传到底该怎么把控尺度?用户对功能的期待高,厂商愿意渲染噱头,但如果夸张了,损失最大的是谁?估计得是消费者,还有汽车品牌的长远声誉。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有驾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个月某知名新能源厂商新推的续航车型,在真实工况下续航表现差了宣传30%左右。厂家说是测试工况差异,我猜测其中还有一些整车调校策略没跟上,尤其是在使用空调和多媒体时能耗增加,没有完全纳入考量。不过这纯属我的个人猜测,证据还不够充分。

估算一下,按官方续航500公里算,实际可能才350-370公里,长途老司机面对这种差距,得多心理落差。你说这算不算隐形质量问题?

这段我先按下不表,继续说说车企最近的供应链状况。供应链问题老生常谈,但今年情况比往年更复杂。某家零部件供应商跟我说:我们厂现在成本提升至少10%,还不算涨价压力,公司压缩利润空间也撑不住。零部件涨价反映的不是厂商内部单纯技术提升,而是整个原料、制造、物流链条波动——疫情后遗症没完全消失。

这里边我自己有点小纠结。之前我总以为,只要厂商愿意投入,品质肯定能保障。可现在看来,资金流、供应链稳定性、材料供应都成了影响研发和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解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有驾

对比同价位产品,我发现传统燃油车还是相对稳定点。比如一款30万出头的合资燃油SUV,整车质量相对靠谱,维修响应快,零部件库存充足。新能源车同价位,问题更多,尤其软件缺陷和电池老化,维修时间普遍长5-7天不等(样本少,群体差异大)。这种差异难怪市场消费者会有顾虑。

顺便冒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未来如果厂商能和保险公司更紧密合作,提前把远程升级、召回风险转变为保险产品的一部分,可能对车企实现风险分散和客户信心提升有帮助。但这块操作起来貌似比现在的监管体系还复杂,不太好落地。

再回到官方提到的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听起来很酷,但具体咋玩,我还没摸清。聊了几个圈内的朋友,都觉得这应该是让新技术有个受控测试区,先试错再推向市场。实际操作难度跟测量误差一样大,监管力度如何、执行效率如何,估计还有待观察。

你觉得呢?面对日益复杂的汽车技术和频繁召回,普通消费者还能不能靠自己分辨车到底值不值得买?还是得听谁背书?这尺度,没人说清楚。至少,我现在对厂家的诚意开始多一点怀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推动创新监管体系,规范汽车安全召回与宣传管理-有驾

说实话,汽车安全这事儿,甭管是谁管,出来的制度和措施总有盲点。就像老张说的,安全做得再好,人都得多掂量开车和买车的心态。这段,我先放这儿,等你们说说感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