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公里纯电续航,15.98万起售:比亚迪汉长续航版发布后,合资品牌展厅里突然多了不少退订的客户
上个月在京港澳高速服务区,遇见一个开老款汉DM-i的哥们。他靠在充电桩旁边抽烟,一脸愁容。我下车伸懒腰,他瞅见我车尾的新款标识,凑过来就问:“兄弟,听说你这新车能跑245公里纯电?我这老款120公里刚够一周通勤,周末想带老婆孩子出趟远门,又得惦记着找充电桩。”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去年刚提的车,现在看着新款的续航和价格,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这事儿其实挺普遍。汉长续航版的DM-i车型,纯电续航直接翻到245公里,差不多是老款的两倍。对城里上班的人来说,基本就是周日晚上插上充电枪,下周五才会提醒电量不足。我自己每天往返35公里,这一周下来电还剩30%多。那种感觉就像手机从一天三充变成两天一充,整个人都松快了。
价格更绝。15.98万起步,比老款还便宜两万。这价格已经打到凯美瑞、雅阁的区间了,但配置完全不是一个层级。智能辅助驾驶、电子怀挡、车载冷暖冰箱,全系标配。那个4.5升的小冰箱我用得最多,夏天塞两罐冰可乐,冬天温杯热牛奶,比那些摆设性的东西实在太多。
纯电版的续航更夸张些。705公里CLTC工况,配上800V快充,20分钟从30%充到80%。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加400公里续航。去年冬天我开朋友的电车去过趟张家口,零下十几度开着暖风,心里一直打鼓。新款据说用了热泵空调加电池预加热,能把冬季续航稳定在标定值的七成五以上。要是早两年有这技术,北方的电车保有量估计得翻番。
油耗这块有点意思。官方给的亏电油耗是百公里3.44升,结果好几家媒体实测都跑出了2.9升。这种“反向虚标”在车圈不多见,大概说明比亚迪对第五代DM技术还挺有底气。那套系统把发动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变速箱控制器整合到一起,线束短了,传输损耗自然就少。听起来挺玄,但油耗摆在那儿,做不了假。
内饰变化也挺明显。老款那股塑料感总让人觉得差点档次,现在副仪表台换成拉丝面板,副驾位置用了号称“婴儿肌”的皮质材料。摸着确实细腻,不过这东西耐不耐脏还得时间验证。最实用的还是ANC主动降噪,上次跑高速120码,车内噪音64分贝左右,正常说话完全够用,不用扯着嗓子喊。
底盘也下了功夫。后悬架改成五连杆独立结构,过减速带的时候明显比老款柔和。高配的云辇-C系统更邪门,能提前15米识别路况调悬架。我试驾那天遇上一段坑洼路,还没反应过来呢,车身已经自己调软了,颠簸感过滤得挺干净。这种智能调节以前只在BBA上见过,现在下放到这个价位,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当然也不是没槽点。冬季续航虽说改善了,但东北的朋友估计还得留神。车机系统接入了大语言模型,可偶尔还是会抽风。有次我说“有点冷”,它直接把空调温度拉到最高,搞得全车人都冒汗。这些细节上的打磨,大概还需要几轮OTA更新才能解决。
售后这块,比亚迪也下了血本。6年或15万公里整车质保,电池首任车主不限年限质保。这种承诺要么是真有信心,要么就是赌用户换车周期短。不管怎样,对消费者总归是好事。还有个取送车保养服务,预约之后有人上门取车,保养完再送回来,省得自己跑4S店排队浪费半天。
最近在车友群里看到不少人观望。有人说想等明年看会不会再降价,也有人担心现在买了过俩月就后悔。我的看法是,车这玩意儿永远有更新的技术和更低的价格。关键看它现在能不能解决你的痛点。要是每天通勤距离合适,又想体验电车的平顺安静,这车值得考虑。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住老小区没充电桩,那可能得多掂量掂量。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上次在超充站,碰见个开Model 3的哥们儿,盯着我的车看了半天,突然来一句:“现在国产车这配置和续航,确实让人有点动心了。”他这话说得挺实在。十年前谁能想到,自主品牌有一天会让特斯拉车主开始“动心”?
说到底,汉长续航版最大的意义,大概不在于它本身多优秀,而在于它把中高端新能源车的门槛往下拉了一大截。15万多能买到的续航、配置和品质,放两年前得奔着25万去。这种“降维打击”对市场的冲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至于这车适不适合你,还得自己去试。每个人用车场景不一样,别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砒霜。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从“够不够用”进入了“谁更好用”的阶段。这场淘汰赛,才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