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写封信,能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要是你站在1992年,能想象到后来的中国街头,新能源车密密麻麻,连小区楼下都是充电桩吗?当年钱学森给国家写信,建议咱们国家别再琢磨燃油车,直接去搞新能源汽车,其实他这个想法,说实话,不亚于“让飞机也能下蛋”那么不着边儿。可他为什么敢这么写?是不是一时冲动?还是瞎蒙一枪?
咱们得从头慢慢说起。那会儿,家家户户还琢磨怎么攒钱买辆夏利,连本田雅阁都能让人围观半天。国产车行业刚挣脱大锅饭没几年,“山寨”是主旋律,憋出自家发动机简直难如登天。你要提什么电动汽车,不是被当成白日梦,就是小发明家瞎鼓捣的“玩意儿”。可就在那一堆人都觉得不靠谱的时候,钱老头敢于叫板全世界,他非说咱们不能跟着西方人老路走。
为什么?这事要放在普通人眼里,八成会觉得他杞人忧天。可钱学森这人,骨子里就不是随大流的主。他去英国考察工业,去得不是热热闹闹看高楼大厦,反倒注意到汽车尾气呛鼻、城市雾霾严重。那个年代科技达人能想到的,不外乎引进技术、少被人卡脖子。可钱老觉得,眼下引进点西方自认为牛掰的玩意儿,最后只会学来一屁股账、无穷无尽的污染跟被石油掐脖子的烦心事。
这到底是哪来的底气?说白了,钱老看的不是一辆车怎么省油跑得快,他琢磨的是“以后中国怎么活”。你就说石油,自己的不够,进口要花大价钱;污染,一旦染上,再想洗干净不是十年八年能解决的事。咱国家发展本就落后,倒不如痛痛快快趁早开辟条新路,把老外的弯道直接跳过去。
但问题来了,这事真的能跳吗?1992年那会儿,国内搞科技的圈子还在为怎么焊出一辆像样的轿车发愁。如果你让他们扔下燃油车直接整新能源,基本等于让小学生考高数。电池又贵又不经用,充电桩看不见影子,谁敢先砸钱下去?所以,钱学森的信,当年摆进档案柜,基本没人再翻。咱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可有时候英雄也得认时势。
站在今天看,咱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条明路。可真要问问自己,哪个关键节点咱们不犹豫、不观望就能拍板?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燃油车市场井喷。劈头盖脸的国外厂牌一涌而入,仿佛新世纪的潮流硬是挡都挡不住。当时多少人眼里,什么新能源、纯电动,那都是小鱼小虾,不可能搞赢合资大厂。其实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挺现实的问题:人都更信眼前利益。你跟他说三十年后环境能变好、能源更安全,没人肯眼下少赚一年钱、两块利润。
但你要说钱学森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其实未必。他搞火箭的时候,不也是开始全世界没人信中国行吗?可他就是有办法,觉得国家要往大处谋。现在想想,其实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敢往后看,敢说一句“我们该准备未来了”。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钱老当年对一个小工程师说的话:“别等你们五十岁那年才想到电动车。”你看这句话,既有点老学究的杞人忧天,也像个唠叨老头。可等真到了那代人五十岁那年,电动车还真成了街上主角。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是不是经常太高估眼前的难处,太低估时间的力量?
当然,有人会说,你看钱老当年的信,操作性低,人家说得天花乱坠,真正落地没几条。可就在这不被当回事的理念,后来却一点点扎了根。2009年国家开始发补贴,先是比亚迪和北汽吃了螃蟹,后来宁德时代腾空出世,上海建起超级工厂。没人想到,咱中国人有朝一日能把新能源搞成全球第一。这种转变,到底说明了什么?
归根结底,技术和战略,其实是一起走的。你就拿下围棋盘:
开头看着跟赢没啥关系的棋,总在后面发力
。如果咱们当年真一步一步死跟老外,先把燃油车产业发展到顶点,再想着逐渐过渡新能源,别说花的时间和代价,恐怕还真就没后来这猛劲儿。
其实回头看,每一个大胆的建议,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地“看见”了别人没看到的事物。为什么别人都在琢磨怎么造好车,钱学森要折腾新能源?因为他看的不是自己这一辈子的功劳簿,而是咱们国家百年后的路怎么走。很多时候,我们抓着眼前的红利、成就感,容易错过将来的命门。对过去的权威崇拜、技术路径的依赖、眼下业绩的焦虑,其实都很正常。但仔细想想,中国的优势从来都是被“逼出来”的。航天、核电、基因技术,不都是被卡、被小看,被逼出了赛道才后发制人?
当然,也不能把这全归功于某个人的“超前眼光”。真实情况是,想法出现了,还得等大环境、水到渠成。你看,等到城市污染成灾,等到国际油价疯涨,才有新能源汽车政策出台。这其中无数技术员、工厂、企业家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可要是当年没点种子埋下,等别人都起跑了再跟风,估计咱们还得在加油站为油价发愁。
说到底,信能不能改变历史?能,但也不能光靠写信。要有那么个敢于和常识对着干的人,更要有耐得住坐冷板凳的系统。经常有人感叹,咱们国家创新不如西方,讲究眼前实惠,不敢撞南墙。其实胆大妄为的人不少,只是有用没用,还得时代说了算。
看着现在满大街的比亚迪、小鹏、蔚来,再想想三十年前档案柜里的那封信,你说是不是真的该问问自己:如果再出现下一个“看似荒唐”的建议,你会选择相信吗?你敢提前为未来布局,哪怕先干点“赔本买卖”?怕就怕,历史永远重复着“事后诸葛亮”的尴尬,错过了最好机会才拼命补课。
最后,我想说,钱学森那封信值多少钱?它值咱们这个国家,用了二十年弯道超车的机会,也值每一个普通人今天不用为了油价发愁、呼吸雾霾、跋涉百里买油卡的安稳日子。未来,谁也不知道啥时候还有下一个“跳过式”的突破。可只要我们还愿意听一听那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预言,坚持“从系统出发,放眼未来”,也许机会一直都在路上。
参考资料皆为公开出版物及官方报告,相关数据、细节出处已于文首列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