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热议几乎刷屏了我们的手机。三起触目惊心的爆燃事故接连发生,视频画面中火光冲天的车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短短几天,舆论场里从“新能源汽车是环保先锋”到“电车还敢开吗,油车不香吗?”的急剧翻转,让人很难不去思考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到底安全吗?是技术问题还是企业责任缺失?而在将来,咱们还能安心开上新能源汽车吗?
事故报告披露后,对新能源车的讨论迅速撕裂为两派。支持派认为:“得看技术人家数据早就做过检验,这种爆炸是极端案例,千万别因为个别事故就给电车判死刑。”反对派不甘示弱:“极端案例?你开着电车,万一哪天碰到极端情况,你慌不慌?油车就没这毛病!”有人甚至搬出直白的逻辑:“燃油车一百年了,好好的,凭啥咱非得冒危险去变成新能源汽车的‘试验品’?”
说到这里,是不是听着就来气?虽然两边都有道理,问题背后却没那么简单。暂且按下激烈的争议,咱们不妨先看看三起事件背后电车的一些技术细节,这里面可能藏了不少令我们全身发冷的真相。
我们来说说事故本身。三辆新能源车,三元锂电池款,先后在不同场景惨遭爆燃,这还不是简单的“起火”,这是“烧个干净”,就连钢架都焦黑得像煤渣。随着一系列细节被公开,类似的火灾案例突然让人联想到过去几年中层出不穷的同类事故:电车撞车起火、插电时冒火、自燃烧毁…有的车主甚至已经开到家门口,刚想停车就发现车底飘出浓重的黑烟。那滋味,想想都后怕。
专家们的回应又加了一层冷知识:电动车的火不仅难灭,还特别毒。中国科技大学的孙金华教授曾经做过实验,4分钟烟雾浓度就足以让人窒息,10分钟毒气也许就会让车主失去知觉。不少人可能还没来得及打开车门求救,早就倒在车里了。而这些数据还没算上高温的威胁——温度能达到1000℃,车里的物品瞬间燃尽,更别说人了。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碰撞,可能就像点燃了一个移动炸弹。
那既然大家都在说技术问题,具体的“祸首”又在哪儿呢?这里其实还真暴露了一个关键点——电池。三元锂电池是惹祸的主因之一,它的能量密度越高,热失控现象就越严重,也就是说,车子的电池越进化,问题可能越大。还有传统“更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自燃概率小一些,可真要碰上长时间的大功率充电或者极端环境,它也未必完全稳定。
普通老百姓是怎么看的?有些人或许觉得,车企和技术爱怎么吹都可以,但还是要买稳妥的电动汽车。也有人更加犹豫:“价格是低了,牌子也亮了,但为了环保,就得冒这风险,不值吧。”
就在公众讨论逐渐平息的时候,一些新的声音冒了出来,这才让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比如有人提出:事故真的完全怪车企吗?是不是还有人为错误因素影响?还有一些声音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是不能发展,而是监管跟不上节奏,才导致问题爆发。包括有媒体翻出了一些数据,称现行国家标准对电池安全的要求存在短板,比如热扩散测试要求太过宽松。企业为了达标,找捷径的可能性也难以排除。
反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开始炮轰整个行业。有人甚至搬出了“绿色骗局”理论,称频繁的新能源车事故揭露了表面环保是不是一种假象。电车拜托了尾气,但千千万万的废旧电池的处理问题怎么解决?如果安全问题真的解决不了,这种车未来还能不能被接受?
车企方面,事故后的表现,令人寒心。最典型的就是想方设法撇清关系,“我们车符合标准问题出在哪还在调查中”,一则“不背锅”的声明,不仅没有抚平消费者的不安,反而火上浇油。试问,连技术都要以符合标准为底线,这底线和“人命”比,谁重要?
正当大家以为讨论要停摆时,一条“爆料”新闻彻底点燃了舆论。原来在被车企描述为极端事件的爆燃事故背后竟然藏有更深的隐情。一名技术人员匿名举报声称,某些车企压低成本时选择了“擦边球”方式,偷偷选用了高镍含量电池,为了续航而牺牲了一定的安全性!
而媒体翻出了更早的数据:国家某研究院的一项实验表明,安全型更高的固态电池早就有初步成果,但受制于成本问题始终没有大规模商业化。一些退出该项目的车企高管甚至吐槽其短期利润远远不及靠三元锂电池赚来的钱。此言一出,围绕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企业责任三者关系的讨论瞬间浓烈起来。
也有一些用户站出来补刀:市面上有些时髦的电车设计,比如“电动智能锁车门”,根本不会考虑出现火灾时的紧急逃生需求。这背后难道不也是一种“好看比安全重要”的吗?
时间推移,事情表面看似平静,但舆论的焦虑却没有散去。甚至有人直接放出更大的质疑:“有没有可能,未来的调整标准下,企业避不开‘换电池’,消费者需自掏腰包承担更高的购置和维修成本?”这对于“新能源会很划算”的一贯宣传,简直是一击猛锤。
处处散发着不安气味的还有各车企。对消费者的回答越不透明、越含糊,就越显得危险无处不在。买了车的后悔,没买车的徘徊,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抢购备用灭火器,而另一部分高架事故的幸存车主则称,在城市高峰期,这种电车的潜在威胁实在让人坐立难安。
更尴尬的是,新能源车涉及的企业众多,从电池公司到汽车厂商再到周边配套,各方的责任话题似乎掉进无底洞:企业声称“我们这个技术未来会解决”;政府又说会增加标准监控;消费者则心情复杂,期待改变但又质疑能力,安全和安心还是个未知数。
又一项新能源汽车的国家强制标准即将落地了,东西写得倒是挺明白:不光得防火爆炸,还要保障用户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权。这当然是进步,但我们也要问,标准之外,车企的责任呢?赔偿呢?研发继续不?安全问题解决到哪一步了?透明化呢?
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为了利润激进发展只是表象,背后折射的,是“安全成本”的妥协,更是对用户权益的轻视。每个车企都在说自己性能好,标准达标,那为什么消费者不能安心?新国标是上限,不是底线,达到标还是保障安全,难道我们要在标准的最低点徘徊才算过关吗?
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是技术开发难度太大,同样的刺猬也要长刺人的企业认知呢?为什么大企业总爱强调“合法合规”,但不愿自觉地去超越底线追求高标准?为了他们的业绩,消费者的安全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评论告诉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