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

汽车科技 I 渝码科技

中汽数研8月4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1-7月,在新势力公布年度销售目标的阵营里,只有小米、小鹏、零跑三家完成率超过50%。

其余品牌普遍落在25%-40%区间,最高的鸿蒙智行也只有24.8%,最低的甚至不足20%。

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有驾

01 目标“虚高”的三大信号

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预计整体增长30%左右,但多数新势力把目标定在“同比翻倍”;以鸿蒙智行为例,100万辆目标对应同比增速≈150%,而实际1-7月仅完成24.8%,缺口高达75万辆。

同时,报告指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价格带内卷,量价难两全”境地,特别是在15-25万元主流市场已杀成红海,零跑C10、小鹏MONA、小米SU7标准版全部把起售价压到20万元以内。

销量虽然冲高,但毛利率同步下滑,导致“冲量容易冲利润难”,反过来又约束排产与促销力度。

而渠道与产能则出现提前“透支”的状况,多家品牌在2024年Q4就按“全年翻倍”的节奏锁定电池、芯片长单,并在三四线城市高密度布店。

如今销量不及预期,固定成本摊销压力徒增,库存系数已连续3个月高于警戒线。

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有驾

02 三家“踩线者”的突围逻辑

小鹏汽车凭借“P7+G6+MONA”三箭齐发,23.4万辆的成绩已超过去年全年;而欧洲出口的 1.8 万辆全部为P7/G6高配车型,单车毛利反而比国内同款高出4-5个百分点,成为对冲价格战的关键“利润池”。

零跑汽车则依赖C10/C11增程+纯电“双动力”打法,7月首次月销破万,累计销量则达到27.2万辆,位列新势力榜首。

同时还与Stellantis 合作出海,全能目标 5 万辆,对冲国内价格战。

值得关注的是,前7个月,小米汽车共交付约 18.4 万辆,已完成年度目标的53%;其中,小米SU7 累计交付约17.5万辆,上市仅1个月的YU7则交付约 0.86 万辆。

此外,小米官方披露截止7月底仍握有 50万+ 在手订单,其中YU7占 24 万,SU7 约26 万;部分YU7 订户需等至 2026 年才能提车。

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有驾

03 后五个月,目标还能怎么“抢救”?

据报道,蔚来、理想已在内部启动“动态目标”机制,将全年销量预期下调10%-20%,转而考核“单车毛利”与“渠道周转”两项指标。

同时,多家厂商密集推出新车,押宝“金九银十”,8-10月将迎来小鹏G7、乐道 L90 等十余款新车集中交付,能否复制理想 L6 上市即爆款的节奏,将决定全面目标是否二次修正。

此外,中汽数研预测,2025年新势力出口规模有望突破 30 万辆,可对冲国内需求缺口约 8-10个百分点。

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有驾

04 “淘汰赛”三条生死逻辑

2025年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赛”,销量、目标完成率成为车企生存“标尺”,同时也是多数车企“目标翻倍”的逻辑所在。

简单来讲,规模阈值、现金阈值、技术阈值成为决定车企“淘汰赛”的三条生死逻辑。

供应链反馈显示,年销 30 万辆以上才能拿到电池、芯片 Tier1 的 A 级价格;低于20万辆即被归为 B 级客户,成本端被动抬高 3-5 个百分点

现金流方面,200 亿元现金成为车企“续命线”。以当前新势力平均烧钱速度(单车销售+研发摊销 1.8-2.2 万元/辆)测算,年销 20 万辆需要 36-44 亿元现金垫资。

叠加研发、渠道扩张,账面资金低于 200 亿元即进入“危险区”。

此外,头部品牌已把“全国都能开”作为 2025 年底标配,落后者将在 2026 年失去溢价权;而调研显示,城市 NOA 的选装率与品牌溢价呈 0.73 的正相关。

前7月新势力成绩单:仅 3 家完成过半,年度目标“虚高”还是“保守”?-有驾

总而言之,2024年的前7个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新势力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折。

当行业增速从“电梯模式”变为“攀岩模式”,再高的目标也抵不过真实需求的引力。或许,学会在50%完成率时保持冷静,比冲刺100%时高喊口号更有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