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老炮儿万向钱潮,搞起了固态电池,还掺和人形机器人

万向钱潮这四个字,你品,你细品。

一股子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家的朴实气息扑面而来,透着那么点“要想富,先修路”的实在劲儿。再瞅瞅它干的活儿,轮毂轴承,等速驱动轴……嘿,都是些你把车开到报废都不一定认识的铁疙瘩。妥妥的一个汽车行业的“老炮儿”,靠着一身硬功夫,在江湖上混了几十年。

可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么个“老炮儿”,最近的K线图上,却贴满了“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闪闪发光的时髦标签。

这叫什么?

这就好比你家楼下那个天天穿个白背心、摇着蒲扇下象棋的大爷,突然有一天跟你聊起了元宇宙和区块链,还顺手给你展示了一下他新做的赛博朋克风美甲。

你啥感觉?第一反应不是牛逼,而是“这大爷……是不是受啥刺激了?”

说白了,看懂了万向钱潮这份拧巴的三季报,你可能就摸到了当下不少A股“老字号”企业的脉搏——一场声势浩大,又夹杂着焦虑与迷茫的“中年危机”。

咱们先聊聊它的老本行,汽车零部件。

财报上那一百多亿的营收,大部分还是靠这些铁疙瘩撑着的。市占率超过三成,给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当红炸子鸡供货,新能源车相关的订单蹭蹭涨。数据挺好看,对吧?就像那位老大爷,身体硬朗,棋艺精湛,在小区里还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这门生意,天花板越来越明显了。

汽车这玩意儿,越来越像手机。以前诺基亚时代,比的是谁更耐摔,谁的信号好。现在呢?比的是谁的屏幕大,谁的芯片快,谁的系统好玩。汽车也一样,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电池、是智驾、是那块能看电影的大屏幕,而不是你那个结实得能传家的轮毂轴承。

这不是我瞎说,你看财报里的数据: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毛利率是22.38%,而另一块叫“铬铁购销”的业务,毛利率只有3.23%。这说明啥?说明你干的活儿越是“傻大黑粗”,越是远离产业链的核心,你就越没资格谈价钱。博世、采埃孚这些国际巨头还虎视眈眈,人家玩的是技术壁垒,你玩的是性价比。这条路,走得稳,但走不远,也走不成“诗和远方”。

汽配老炮儿万向钱潮,搞起了固态电池,还掺和人形机器人-有驾

换你,你慌不慌?

万向当然慌。所以,它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我救赎”,或者说,一场豪赌。

赌什么?就赌那些咱们开头提到的,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的新赛道。

第一个赌注,固态电池。这玩意儿被吹成是新能源车的“终极答案”,能量密度高,还安全。万向也早早布局了,又是硫化物路线又是聚合物路线,专利储备了一大堆。听着很性感,对吧?可关键在于,这玩意儿就像屠龙之术,人人都说见过龙,但谁也没真骑过。整个行业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离大规模量产还有十万八千里。万向说“量产进程正常推进”,这话术就很有灵性了。“正常推进”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十年。这事儿,更像是一张买给未来的彩票,能不能中奖,天知道。

第二个赌注,人形机器人。这个更刺激。说是已经跟美国一个“T”字头的人形机器人团队搭上线了,要给人家供核心轴承。这个“T”,懂的都懂。这消息一出来,股价不得飞上天?这就像小区大爷说,他已经跟马斯克搭上话了,以后要去火星上摆棋局。

这故事讲得太漂亮了,漂亮得有点不真实。你再仔细看,说是“达成初步合作”,“2026年随对方量产同步放量”。“初步”两个字,意味着八字刚有了一撇;2026年,那还是遥远的未来。这玩意儿,叫故事,也叫预期管理。在业绩兑现之前,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给资本市场提供想象空间。

第三个赌注,低空经济。飞行汽车,重载无人机,万亿市场。万向也掺和了一脚,给头部客户送样了传动系统轴承,计划年内首飞。又是“送样”,又是“计划”。这感觉,就像你追一个姑娘,刚跟人家吃了顿饭,就跟兄弟们吹牛说“孩子名都想好了”。

读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老姜你是不是在黑它?

不,我恰恰觉得,这才是万向钱潮,乃至一大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最真实、最值得玩味的写照。

它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看着身边那些搞互联网、玩人工智能的年轻人,一个个身价过亿,心里那种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简直要把房顶掀了。

于是,他开始折腾。他去健身房办了卡,虽然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他报名学编程,虽然连“Hello World”都没敲完;他开始研究炒股、炒币,梦想着一夜暴富。

这些新业务,就是万向办的健身卡,报的编程班。它可能不是真的热爱,但它必须得有。因为在资本市场这个名利场里,“有故事”比“有利润”有时候更重要。一个浑身肌肉、正在讲述着攀登珠峰故事的中年男人,远比一个只会修水管的老师傅,更能吸引姑娘们的目光。

可故事终究是故事。酒醒之后,你还得面对现实。

现实是什么?是财报里那些不那么光鲜的角落。

比如,扣非净利润只增长了0.76%,说白了,主业赚钱的能力没怎么长进,利润好看全靠卖了点东西、拿了点补贴之类的“非经常性损益”撑着。这就像那位中年大叔,一身名牌,其实是刷信用卡买的,下个月的账单还不知道怎么还。

还有,财务费用飙升了65.11%,短期借款也多了不少。为啥?折腾新业务不要钱吗?研发、建厂、买设备,处处都是吞金兽。一边是老本行赚钱越来越难,一边是新业务烧钱越来越多,这资金链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要命的是那个拖了一年多的“拟收购北美资产”的重组。这事儿就跟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迟迟落不了地。一年的时间,啥事儿都可能发生。这种不确定性,对市场的信心是最大的打击。

所以你看,万向钱潮的局面就特别拧巴。

它的底盘是稳的,像一艘吨位巨大的老式货轮,任凭风浪起,轻易翻不了。但它又极度渴望给自己装上核动力引擎和星际跃迁模块,想冲向新大陆。

这种转型的阵痛,几乎是所有传统巨头的宿命。它们体量庞大,转身困难;它们家底丰厚,输得起也敢赌;但它们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路径依赖,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又急不可耐。

对我们这些看客来说,这出“老船长的新航海图”大戏,看点十足。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传统制造巨头求生图变的壮志雄心,也能嗅到资本市场里那些关于“梦想”和“故事”的浮华味道。

它最终是能冲破迷雾,在新航线上乘风破浪,还是在追逐风口的过程中,被巨大的浪头拍回沙滩?我不知道。财报只能告诉你过去,但没法精准预测未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像万向钱潮这样的“老炮儿”,一旦真的让它在新赛道上摸到了门道,那爆发出来的能量,绝对不是那些只会讲PPT故事的初创公司能比的。毕竟,人家手里握着的,是几十年制造业经验积累下来的真金白银和硬核的工程能力。

这局棋,你怎么看?评论区碰一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