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汽车人事大调整,两位高管陆续上任,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公司“常规操作”,可我倒觉得这背后有不少门道。咱们说汽车有发动机、底盘、车身组成,那企业其实也是靠一班人马拧成一股劲儿往前走。管理层换血不只是换了一批工位上的人,而是企业面对现实做出的反应,隐含着选择、妥协和突破。你说,凭什么这两个人被选上?他们背着什么包袱,又能拿出啥板斧?长安汽车想靠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值得琢磨琢磨。
先说叶沛,这哥们儿一路从底层熬上来,履历、岗位、资历一箩筐,手里的A股也不算少。不是那种空降兵,更像是自己地盘上的“老将”。可如今他成了公司常务执行副总裁,不再担任之前那个岗位。这是提拔还是边缘化,有人说看不太懂,但在我看,企业调整管理层,往往既有肯定也有“重新洗牌”,一方面需要经验来稳住大局,另一面又想找机会突破。长安汽车最近风头不太顺,业绩下滑,内部也在折腾,好几位老熟人辞职,说是“个人原因”也好,“工作需要”也罢,其实大家都明白,企业不是混日子的地方,业绩扛不住,谁屁股坐不稳就要换人。此时换上叶沛,到底是让他力挽狂澜,还是给他戴帽子埋伏笔?这事还真得时间来验证。
再看米梦冬,也是长安自己的“老兵”,从设计院一路做上副总裁、品牌公关等职务,也挺有两把刷子的。有人说,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是越来越年轻了,以后是不是会变成“90后掌舵”?可光年轻不够,有没有眼界、有没有魄力才是真格的。汽车变革期,做品牌公关也不是写两条朋友圈那么简单。你说全国都在卷新能源,车企搞自家品牌,外头内卷、里头互搅,市场风声鹤唳,长安让米梦冬这一类“本土力量”出头,是想自我进化、还是想守住阵地?或者说,现在的汽车企业,早已不是单靠技术和工厂,更多时候是“靠人”来定生死。
为什么长安汽车人事变动这么多?一堆董事、监事一阵辞职,好几位独立董事也不干了,审计、战略委员会成员也是换了再换。这种大换血看着有点心慌,正常公司哪有这么折腾的?业绩、战略、内斗,三件事总得沾上一样。长安汽车去年到今年都说要冲大目标,新能源市占率、海外布局、年销300万,喊口号没少,可一到业绩公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超5%,净利润更是下滑19%,这就像体检发现高血压,医生说你得调理,企业当然也要调整。一边是董事会的重新洗牌,另一面是市场不给面子,股东、投资人又催着交成绩。你说管理层能不坐不住?你说那些辞职的人,到底是“毕其功于一役,走为上策”,还是“被动走人”?有时候高管变动,就是要替业绩背锅,谁走谁来都未必能逆转,但公司得有个姿态表示:我们还在好好努力呢。
长安有些底气,是靠着燃油车,毕竟还是老牌龙头,销量基盘稳,不管新能源咋卷,油车还得卖。可这日子也不是长久的,你看“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其它同行也在你死我活地抢份额,长安汽车业务压力不小。说句扎心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才是出路。中国车市这两年谁都看明白了,油车是快退役的老兵,新能源、智能化、海外才是真正的未来。问题是,长安汽车能不能从这些变动之中长出新的力量?自主品牌累计销量在涨,新能源也有不错的增速,但和真正的头部企业比,产品力、创新能力,还是让人揪心。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为什么长安最近这么急?大变革背后有人事变动,其实是赶时间表。7月刚挂牌成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变成了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一级央企,这可不是小事。国企要讲体面,也要讲业绩,现在更要“讲战略”。按他们的计划,今年年度要冲300万辆,新能源100万辆,海外也是100万辆。这些目标,有多少底气,又有多少水分?你仔细分析,行业局势就是个大浪淘沙。国内市场饱和,海外市场才是增长突破口,但中国车企出海,不是说就能大批卖,产品、技术、服务、品牌认知都要全方位提升。长安汽车能不能干成?靠谁干成?这就是用人背后的根本问题。
再绕回去说说人事,很多人觉得,高管换谁都一样,不过是更换一套流程,把表格签一遍。但实际上,关键岗位就是公司的“心脏”。一个企业处在变革期,用人是最敏感的风向标。不信你看看那些弄潮儿车企,比亚迪、小鹏、理想之类,每次高管换人,都会有一系列新动作。人事变动,不只是冲销量,也是在“集体押宝”新赛道。长安汽车现在让老兵和新派角逐,看似谨慎,实际上是在赌谁能带企业爬出业绩下滑的泥潭。所以说,谁坐到那个位子上,并不是命好,而是能不能拿出过硬的本事,把该啃的硬骨头啃下来。
说到长安汽车的未来,有点像我们身边那些努力上进的人,压力大,包袱沉,但也不乏机会。长安想转型,要在自主品牌、智能化、出海全面发力,可是哪一条都不是省油的灯。自主品牌要有原创力,别总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新能源要搞技术,不能只是“拉皮”造新车;海外市场更是新战场,没点新打法连句硬气话都说不上。这个时候,管理层的变动就变得至关重要。新任的常务副总裁、副总裁,都是本土熬出来的“实打实”干将,他们懂车懂市场,也懂内部门道,如果能施展拳脚,长安汽车的未来就不只是年报上的数字变化,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升级。
但还是有隐忧。中国车市“风高浪急”,几乎每隔半年就有新玩法。新能源牌打得好,点燃一波销量,没过多久又被别的车企用新技术拉开距离。现在消费者对品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地靠产品不灵了,背后还得懂市场、懂用户、懂传播。米梦冬做品牌公关,也就肩负起这部分任务。你能不能让外界对长安汽车有“新鲜感”、有认同感,不只是发发新闻稿这么简单。市场的口碑是打出来的,不是哪一任副总裁就能拍板定乾坤。
有个问题必须捅破——企业换高管,终究不是灵丹妙药。企业的命运最终还是靠大家一块儿努力出来的。高管能定调,但员工能不能配合,产品能不能跟上,市场是不是买账,这才是根本。长安汽车眼下最需要做的,不是频繁的换岗,而是把真正的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目标细化到每天的落实。如果高管只是名字换了,行事风格、战略方向全无新意,那人事变动再多也只是“面子工程”。
要是站在长安汽车普通员工、用户的角度看这些变化,很多人关心的其实不是谁坐上哪个位置,而是“今年新车到底有没有不一样”?服务会不会更好一点?品牌有没能有新想法?这些问题空间很大,企业用人事变动做信号,背后其实是希望用新的人解决老的问题。可如果公司还是那一套老思路,那变来变去,不过是让董事会桌子上的座位重新排队罢了。
长安汽车不缺经验,也不完全缺创新,现在缺的是持续拿得出手的好产品,以及能把战略目标一步步落地的团队。人事变动,是公司转身的起点,但不是全部。看中国汽车行业,真的就是风水轮流转,谁今天风生水起,明天很可能又陷入泥潭。现在的长安汽车,正处在一个决定命运的路口。希望新上任的高管不是“临时顶班”,而是真正能带来改变。企业得接地气,也得敢做梦。面对内外压力,能琢磨清楚“自己是谁、要去哪”,能沉下心来解决产品、市场、管理的核心问题,这才是一家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真本事。
最后,把话抛给正在关心长安汽车的人们:你们觉得长安这波换人,会带来什么变化?是不是能扭转下滑,冲进明天?企业不是靠一个人独奏,而是靠一整个团队玩合奏。这个时代,机遇和挑战,谁都跑不了,谁也逃不掉。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