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件事传得沸沸扬扬,说的是苏州一个姑娘,早上刚从考场出来,兴高采烈地发朋友圈庆祝自己拿到了驾照,那本还带着塑封膜的驾照,象征着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
这份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她就直奔4S店,提了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庆祝的高潮来得快,结束得更突然。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就在园区一个车流量不小的弯道口,这辆新车就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宣告了它短暂旅程的终结。
现场的照片让人看了都心疼,整个车头撞得稀巴烂,安全气囊全部弹了出来,各种零件碎片撒了一地,可以说,这辆新车在几个小时内就从一件精密的工业品变成了一堆废铁。
这事一出来,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上午刚通过国家认证考试的人,怎么下午就能把车开成这样?
是她运气太差,还是这背后有什么我们平时没注意到的深层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交通事故,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很多人在学车、用车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的困惑和风险。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据现场的人说,当时那辆白色轿车是直接冲着路边的护栏去的,一点减速或者避让的迹象都没有,后面的车被吓得拼命按喇叭,那声音估计在场的人都记忆犹新。
交警赶到后没多久,姑娘的妈妈也哭着跑来了,第一句话就是“我女儿没事吧!”,那种后怕和担忧,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万幸中的万幸,车虽然毁了,但人没事。
可大家想想,如果当时那个位置站着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小孩,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车坏了有保险公司赔,可生命是无价的。
网上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这肯定是把油门当刹车了。
这确实是新手司机,尤其是心理紧张时,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但如果我们把责任全都推到司机一个人身上,说她技术不行、心理素质差,这事儿就看得太浅了。
一位经验丰富的驾校教练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现在考驾照,跟真正上路开车,完全是两码事。”这句话可以说是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我们来回忆一下自己学车考驾照的过程。
科目二,在一个封闭的、画满白线的场地上,练习倒车入库、侧方停车。
那个环境里,最大的干扰可能就是教练的催促声,你根本不用担心会突然窜出来一辆电瓶车,或者有个行人不看路。
你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怎么对准那个点、怎么打满方向盘上。
到了科目三,也就是路考,虽然是上路了,但基本上也是在几条固定的、车流量相对较少的考试路段上反复练习。
哪个路口要转弯,哪个地方有学校需要减速,你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整个考试过程,更像是一场按部就班的流程表演,而不是一次对真实驾驶能力的检验。
可现实中的马路是什么样的?
就拿这次事故发生的那个路口来说,有网友反映,那个弯道的标线已经磨损得快看不清了,导航到那儿信号也容易出问题,更关键的是,那里是电动车、自行车横冲直撞的重灾区。
别说是刚出驾校的新手,就是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路过那种地方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考场里教你的是规则和程序,但马路教你的是生存和应变。
驾校教你如何通过考试,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场景教你如何处理突发情况,比如前方车辆突然急刹、侧方突然有车加塞、或者一个外卖小哥从你的视觉盲区里闪现出来。
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脱节,才是导致大量“本本族”上路就懵圈的根本原因。
根据交警部门的数据,近些年新手司机的事故率确实在呈现上升趋势,比如有数据显示,苏州地区去年的新手事故率就比前年高了百分之二十。
这说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一方面,现在买车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甚至在校期间就拿了驾照、买了车,驾驶经验几乎为零。
他们觉得,既然国家都给我发证了,我就是合格的,可以上路了。
这种自信,在复杂的路况面前,往往会变成致命的自负。
另一方面,我们的道路交通环境也确实越来越复杂。
城市里的车越来越多,道路规划有时候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各种新旧交通参与者混杂在一起,汽车、电动车、行人,各有各的行路逻辑,这就对驾驶员的预判能力和处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个新手,光是应付自己车里的各种操作就已经手忙脚乱了,再让他去处理外界这些瞬息万变的信息,确实是勉为其难。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司机自己、驾校、交通管理部门,甚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对于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朋友们来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驾照只是一个“准许上路”的资格证,而不是“技术过硬”的保证书。
千万别急着一个人去挑战高难度路段。
最好的办法,是找家里有经验的老司机或者靠谱的朋友,陪着你练一段时间。
先从车少、路况简单的路段开始,慢慢熟悉车辆的脾气,比如油门踩多深速度提多快,刹车踩什么力度能平稳停住。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应付谁,而是为了你自己的安全。
等把基础操作练成了肌肉记忆,再逐步去尝试市区、高峰期、甚至高速公路。
其次,我们的驾校培训和考试制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
死记硬背的点位和固定的路线,培养出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的驾驶员。
未来是不是可以考虑在驾校培训中,增加更多模拟真实路况的教学内容,比如增加市区复杂路段的实际训练时间,甚至可以引入一些模拟紧急避险、应对突发状况的课程。
考试的内容也应该更加灵活,更能反映一个驾驶员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考核几个死板的操作项目。
最后,交通管理部门也能做很多事情。
比如,对于那些事故多发的“魔鬼路口”,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进行优化?
可以增加更清晰、更醒目的警示标志,安装减速带,或者优化信号灯的配时。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导航软件能不能也开发一个“新手模式”,为新手司机推荐一些路况相对简单、更安全的行驶路线,并对前方的危险路段进行语音预警?
这些措施,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新手司机规避风险,平稳度过最危险的实习期。
总而言之,苏州这位姑娘的经历虽然是个例,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
开车上路,手握方向盘,关系到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路上其他每一个人的安全。
希望这件事能给我们所有人提个醒,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司机,都应该对驾驶这件事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对于新手来说,慢一点,稳一点,多学多练,绝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安全,永远是回家最近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