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这些年,什么新鲜事没见过?
可当我瞧见那条“购货三十万,就能把越野车开回家”的消息时,心头还是猛地一震。
这年头,卖饮料的都开始送车了?
这究竟是商业奇招,还是另有隐情?
我这辈子,大半时间都泡在发动机轰鸣和轮胎摩擦声里,对车子可谓知根知底。
可那天晚上,当娃小智的吴坚董事长在直播间里,云淡风轻地抛出那枚重磅炸弹时,我仿佛闻到了汽油味和糖水的奇妙混合。
屏幕上,一句“没有代理费,没有加盟费,门槛低到你难以想象”瞬间点燃了气氛,紧接着,那句“一次性预付三十万货款,就能获得一辆越野车三年免费使用权,期满直接过户”更是让整个直播间沸腾起来。
弹幕刷屏的速度,比我一脚油门踩到底还快!
这可不是送你个车模或者打折券,这是真金白银的座驾!
吴坚还亮出了与车企的合作协议,言明首批百辆越野车已备妥,就等着合作方来提。
仔细瞧那协议,尽管直播画面有些模糊,但能辨出,这赠送的乃是市面上常见的紧凑型家用越野车。
比如咱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那些,像哈弗H6、长安CS75 PLUS或者吉利博越,大约就是这个级别。
官方指导价约莫十二万,算不上豪车,却也绝非等闲之物。
试想,一辆崭新的越野车停在你面前,车身线条流畅,从引擎盖延伸至车尾,勾勒出蓄势待发的动感。
车漆在镜头前泛着沉稳的光泽,可能是经典的皓月白,也可能是深邃的星空灰,无论哪种,都透着一股子实干家的劲儿。
走进车内,内饰布局清晰明了,中控大屏与实体按键巧妙融合,操作起来便捷顺手。
座椅材质多为舒适的皮革或混纺织物,包裹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途奔波,也能有效缓解驾驶疲劳。
方向盘握感厚实,指向精准,轻踩油门,发动机的低沉轰鸣仿佛在告诉你,它已准备好随时出发。
更重要的是,这三年里,基础保养和保险费用一概由娃小智承担,你只需负责燃油消耗和偶尔的违章罚款。
这等好事,哪个生意人能不动心?
当晚直播结束时,八百多位生意伙伴表达了合作意向,其中两百三十七人明确表示要参与这项“三十万换越野车”的政策,潜在订单金额高达七千多万元。
这笔账,但凡有点商业算计的,都会觉得划算。
可我这个老江湖,看热闹的同时,总不免要多想一层:这轰轰烈烈的“送车大戏”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乾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此番饮料界的“汽车盛宴”,绝非平地起惊雷,它更像是一场家族商战的烽火狼烟。
吴坚在直播中那番看似温和的表态——“我亦期盼娃哈哈兴盛不衰,大小姐的娃小宗亦能蒸蒸日上”——实则暗藏玄机,其言外之意,犹如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这哪里是祝福,分明是宣告战局升级!
宗氏家族的这场“双娃”对决,已持续数月。
九月,娃哈哈集团内部传出消息,宗馥莉将主导“娃小宗”新品牌,计划在二〇二六年全面推向市场。
几乎同一时间,宗庆后胞弟宗泽后掌舵的宗盛系企业,将“营养素递(杭州)食品有限公司”更名重组,摇身一变成为娃小智,由吴坚出任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本虽仅五百万元,但其市场攻势之猛烈,却令人侧目。
娃小智的产品矩阵,与娃哈哈的经典系列高度重合:AD钙奶、矿泉水、八宝粥等,无一不缺。
其招商人员更是直言不讳:“配方与娃哈哈无异,价格却更具优势!”
这种直接对标、釜底抽薪的做法,无疑是对市场现有格局的强力冲击。
十月上旬,娃小智在杭州举办招商会,仅当日便吸引一百五十三家合作方签约,其中浙江本地伙伴占据大半。
反观宗馥莉的“娃小宗”,虽产品尚未面世,但其微博账号已积累数万粉丝,并抛出年度销售额达标百分之八的返点政策,隔空形成竞争态势。
然而,这般高投入的拓市模式,究竟能走多远?
我心中对此存有疑虑。
试想,一辆越野车成本十二万元,仅直播当晚的二百三十七份意向订单,便意味着娃小智需承担近三千万元的车辆采购费用。
对于一家注册资本仅五百万元的公司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现金流考验。
如同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
在分期采购模式下,品牌需先行垫付巨额车款,一旦合作方后续进货动力不足,或市场销售不畅,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急剧攀升。
这好比建造一座高楼,若地基不稳,纵使外观再华丽,亦难免倾覆之虞。
浙商研究会的杨轶清会长曾指出,快消新品牌若一味依赖模仿经典产品,极易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若单纯依靠低价策略,则难以构筑长久的品牌溢价。
这就像在赛道上,光有速度,没有耐力,终究难以抵达终点。
经销商群体此刻的心态,正如“墙头草,两边倒”,充满了纠结。
浙江温州一位生意伙伴向我吐露,他同时收到了“双娃”的邀请,左右为难。
选择其一,恐得罪另一方;若不选择,又怕错失商机。
这种犹豫不决,导致部分区域市场出现空白,反而给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竞争对手趁虚而入的机会。
更有明智的旁观者提醒:“三十万预付款,并非小数目,还需仔细权衡产品市场接受度,切莫被送车的诱惑迷了心智。”
这场宗氏家族的内部纷争,其影响已然波及整个行业。
数据显示,家族矛盾曝光后,娃哈哈核心电商平台的日均销量下滑超过百分之四十,纯净水市场份额从百分之十八跌至百分之十二,AD钙奶等核心产品在华东、华南等重点销售区域亦出现明显下滑。
二〇二五年第三季度,国内饮料市场整体增速为百分之五点二,而娃哈哈体系相关品牌的增速仅为百分之一点八,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为隐蔽的风险,在于品牌的稀释效应。
消费者对“娃小智”、“娃小宗”与“娃哈哈”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知模糊,这可能削弱对整个品牌体系的信任度。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红牛之争”的教训,多个相似品牌内耗,最终导致消费者困惑,品牌价值受损。
有网友便直言不讳:“名字太过相近,年长者购买时极易混淆,万一出现问题,维权都变得困难重重。”
目前,这场商战的硝烟仍在弥漫。
娃小智已着手采购第二批越野车,计划将政策覆盖至地级市的合作方;娃小宗则宣布将在十一月推出低糖电解质水,加快产品布局。
对我等旁观者而言,这场家族博弈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些许市场波动,但最终决定市场走向的,仍是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与品牌长期积累的信誉。
毕竟,商业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谁能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