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6月中旬,当各大车企陆续交出年中成绩单时,一组数据炸了锅--比亚迪上半年卖出162万辆,吉利卖出95万辆,而老牌日系巨头本田只卖了148万辆,日产更是只有92万辆。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在半年销量上同时反超本田、日产!
按这个势头,全球车企销量前十的榜单里,中国品牌可能要占三到四个席位。
以前说起全球汽车巨头,谁不提丰田、大众、本田、日产?
现在呢?
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市场"卷"得飞起,还杀到全球销量榜上"抢椅子"。
为啥曾经牛哄哄的日系车"怂了"?中国车企又是咋"硬刚"上来的?
未来的全球车市又会变成啥样?
日系车"跌落神坛"?为啥比亚迪、吉利能在这时候反超?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162万辆干翻本田148万辆,吉利95万辆力压日产92万辆,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偶然事件。往前倒推五年,2020年本田全球销量还高达479万辆,稳坐全球第六把交椅,日产也有403万辆的体量,而那时候的比
亚迪才42万辆,连人家零头都不到。短短五年时间,中国车企销量翻了近四倍,日系车却一路狂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键的分水岭就在新能源赛道的押注上。2020年前后,全球车企都站在电动化的十字路口纠结,日系车集体选择了"稳妥路线",死磕混动技术,还对氢能源寄予厚望,总觉得纯电动车"续航焦虑解决不了""充电设施跟不上"。本田的
内燃机工程师甚至公开表示:"电动车只是过渡方案,氢能源才是终极答案。"结果呢?
中国砸钱搞基础设施,2021年一年就新建充电桩94.3万台,2022年比亚迪干脆利落地宣布"停产燃油车",All in新能源。
吉利玩出了花样,一边自己搞极氪、几何纯电品牌,一边花79亿收购魅族,连手机和汽车都能无缝联动。你开车的时候手机自动切换到车载模式,下车后车内设置同步到手机上,体验确实香。
反观日系车,本田直到2023年才推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纯电SUV e:NS1,结果续航只有300多公里,网友吐槽"还不如老头乐跑得远"。日产的纯电旗舰Ariya拖到2024年才姗姗来迟,定价还死贵,顶配版要35万,同级别的比亚迪汉EV才25万出头。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这么残酷。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4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而日本本土新能源车占比不到15个百分点,依然在燃油车的舒适圈里转悠。日系车在新能源时
代最引以为傲的"可靠性"优势也没了,比亚迪刀片电池8年质保,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跑100万公里,这可比发动机耐用多了。
技术路径的选择错误,导致了市场份额的大幅萎缩。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从2022年的15万辆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平均8万辆,日产从巅峰期的月销12万辆跌到现在的5万辆左右。
不是中国车企太猛,而是日系车在这场电动化中"慢了半拍",被甩下了高速列车。
中国车企"逆袭密码":除了便宜,到底凭啥打动全球消费者?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中国车无非就是便宜呗,没啥技术含量。"
想法早就过时了!数据会说话: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平均售价15.8万元,比五年前的10万出头涨了50个百分点多;吉利高端品牌领克和极氪的平均售价都超过20万,卖得最好的车型里,15-25万的"腰部价格带"占了整整60个百分点。
这说明啥?中国车早就不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了,人家现在走的是"技术+性价比"的路线。
技术实力才是真正的底气所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有多牛?钢针穿刺测试中,传统三元锂电池起火爆炸,刀片电池表面温度只有30-60度,安全得一塌糊涂。
技术牛到什么程度?
连奔驰、奥迪豪华品牌都跑来采购,特斯拉在Model Y上用上了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吉利的雷神混动系统也不是盖的,热效率达到44.26个百分点,油耗低至3.8升每百公里,比日系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还要省油。
别说智能驾驶这块了,中国车企简直是降维打击。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20万级的车型就能配备,城市道路自动驾驶、智能泊车、红绿灯识别,该有的功能一个不少。而日系车还在拿"定速巡航"当卖点,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小鹏的城市NGP智驾功能,在广州、上海复杂路况下都能自动驾驶,成功率超过95个百分点,日本车企的类似功能还在实验室阶段呢。
供应链优势是级别的存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上游的锂矿开采,到中游的电池制造(宁德时代、比亚迪),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个百分点。带来的成本优势有多明显?
同样配置的一台紧凑型SUV,在日本生产成本约2万美元,在中国生产只需要1.6万美元,省下的4000美元转化成了高的配置和低的售价。
举个具体例子,比亚迪宋ProDM-i,售价13.58万起,配备15.6英寸中控屏、全景天窗、360度全景影像、L2级辅助驾驶,同级别的本田CR-V要18万起步,配置还没这么丰富。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花同样的钱能买到好的产品,为啥要为情怀买单?
海外市场的表现能说明问题。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卖得最火的ATTO 3(元PLUS),凭借扎实的续航、时尚的设计和丰富的配置,月销量突破8000台,超过了不少欧洲本土品牌。在东南亚市场,吉利帝豪成了"国民神车",销量连续18个
月超过丰田卡罗拉,当地消费者评价:"同样的价格,中国车配置高,开起来也舒服。"
全球车企前十要"换血"?
表面上看是比亚迪、吉利销量超过了本田、日产,深层看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车企前十的座次长期被欧美日垄断: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本田、日产、现代……名字就像汽车工业的"贵族世家",凭借着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的垄断,稳稳地坐在金字塔尖收割利润。
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电动化时代,发动机变速箱"传统三大件"不重要了,电池、电机、电控成了新的核心技术。而中国恰恰在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甚至有些技术已经领跑全球。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5Wh/kg,比特斯拉4680电池还高15个百分点;比亚迪的e平台3.0架构,从0-100公里加速能做到3.9秒,百公里电耗低至12.8kWh。
五年前,开中国品牌车可能还会被人看不起,现在呢?
开比亚迪、吉利反而成了"懂车"的象征。欧洲消费者开始认可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实力,东南亚年轻人把买中国车当成时尚标签,就连最保守的日本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的进口量同比暴涨80个百分点,不少日本年轻人觉得"开
中国电动车比开本田有面子"。
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体现。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后来的"世界工厂",再到现在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早就不是靠低成本取胜了,而是靠技术、靠创新、靠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华为能在5G技术上领先,比亚迪能
在电池技术上突破,背后都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爆发。
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在次格局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中国不仅有比亚迪、吉利整车企业,还有宁德时代、欣旺达等电池巨头,有地平线、黑芝麻等芯片公司,有进电动、汇川技术等电机供应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中国形成了完整闭环。
协同效应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也是中国车企能够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比亚迪市值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2万亿人民币,超过了福特和通用的市值总和;宁德时代市值突破1.5万亿,比本田的市值还高30个百分点。投资者用真金白银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票,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从宏观的角度看,场汽车产业的"东升西降",正是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一个典型写照。就像当年日韩汽车工业崛起挑战欧美霸权一样,现在轮到中国车企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不同的是,次的技术彻底,变化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日系车会不会绝地反击?"
是讨论最激烈的话题。支持反击论的网友认为,日系车底蕴深厚,技术储备雄厚,现在的颓势只是暂时的战略调整。但现实情况可能没这么乐观。数据显示,本田2024年在电动化研发上的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不到8个百分点,而
比亚迪个数字超过15个百分点。
要命的是时间窗口,电动车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每晚一年就可能落后一代。
日产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技术,量产计划已经从2025年推迟到2030年,五年时间足够中国车企再跑出几个身位了。
"出海会不会被制裁?"
个担忧确实有道理。欧盟已经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了10-30个百分点的临时关税,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把中国电池供应商排除在补贴范围外。但中国车企早就在布局应对策略了,比亚迪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欧洲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辆;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实现了品牌和技术的本土化;蔚来、理想则走差异化路线,主攻高端市场,避开价格敏感的大众市场。
"技术领先能维持多久?"
个问题要害。目前中国车企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确实领先,但技术优势能否持续还要看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和人才储备的深度。好消息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专利申请数量也遥遥领先。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申请数量达到7.8万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
"销量高=盈利强?"
是个现实的问题。虽然销量上来了,但中国车企的单车利润率普遍不高,比亚迪单车净利润约8000元,而丰田能达到1.5万元。说明中国车企还需要在品牌溢价和盈利模式上下功夫,不能永远靠性价比打天下。
从长远看,未来几年全球车企前十的榜单确实可能发生大洗牌。比亚迪进入前三基本没悬念,吉利守住前十也问题不大,上汽集团如果能处理好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关系,也有机会冲击前十。长安、长城传统车企,如果在新能源
转型上加快步伐,同样有机会。
但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如果出现突破,可能重新洗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美对中国车企的限制可能会进一步加码;以及内部竞争的激烈化,中国车企之间的"内卷"可能会消耗大量资源,影响整体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