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眼下的马路上,哪怕你不是汽车发烧友,也会忍不住咂摸两下:怎么街上跑的新车,名字儿都怪新鲜——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仿佛成了新能源车行业的“顶流咖”,马路上呼啸而过就是它们家logo。
反倒是大众、丰田、马自达那些响当当的“汽车老炮”,新能源款式几乎见不着,活像小时候动物园里边被关在玻璃罩的稀有物种。
有人说这是品牌号召力问题,毕竟新势力营销做得风生水起,但真是这么回事儿吗?
别着急下定论,不妨翻开销量账本看看:
2025年7月,理想L7蹭蹭往上涨,一个月卖了2.3万台,小鹏G6也拿下1.8万,俩都算是高水平选手。那边大众ID系列,一整家伙才5000多辆,丰田bZ家族还不到2000,说句不好听的,跟过气歌星差不多。
你品一品,这可不是互联网炒作能左右的结果。
毕竟在燃油车年代,大众、丰田都属于野兽级的全球巨头,技术砸出来的威望堆一座山都够。
转眼到了新能源快车道顶峰,布满智能化、数字化、体验创新这些新词儿,一个问题就神奇地浮出了水面——
到底是谁不行了,消费者不懂车了还是厂商造车逻辑本身脱节了?
悬疑还得继续解谜。
很多老粉死守着“传统品牌才最靠谱”,觉得新势力不过是流量玩法,文案整得比车还硬核。
但跟那些真正在新旧两种车都摸爬滚打过的用户聊聊,答案多半跟你想象的南辕北辙。
郊区王哥就是活例子,骨灰级大众粉,前阵子掏钱入手ID.6,一心想着传统品牌造出来的车金刚不坏、可靠又稳。
谁成想没开仨月,车机导航卡得犯迷糊,蓝牙掉线像玩跳绳一样,升级系统三回,毛病依然根深蒂固。
不信邪的王哥后来蹭朋友理想L8试驾,几秒钟语音响应,“打开后排空调24度”,立马见效。
老人上车点点屏幕就能操作,感受直接从“糟心”变成“顺心”。
王哥那颗大众粉的心,最终还是被现实按在了理想L8方向盘上——ID.6甩卖,加钱换理想,新生活从此开始。
这个故事不是王哥一家独大,倒像是一种“主旋律”。
有报告佐证:《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报告》里,大众ID车机卡顿、功能故障投诉率,是小鹏、理想的好几倍。
为什么差距这么夸张?
福特CEO吉姆·法利曾直接给出了答案:传统车企在软件开发和整合能力这块,根本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据说福特内部为“雷达数据到底该归自动驾驶还是车机团队管”吵翻了天,三个月过去还僵持不下。
反观小鹏,不到两个月就能把新需求落地成实打实的车机功能,效率差得都能跑马拉松了。
还是老一套,硬件主导谁都不敢动,软件团队只当工具人;新势力呢,软件团队拎把刀走在最前面,硬件直接听命。
组织架构不是讲讲而已,左右了造车里边每一个呼吸的节奏和频率。
放到行业格局里,去年大众直接跟小鹏牵了线,未来电车用小鹏X-EEA电子架构。
大众啊,在燃油车时代全球技术大佬,现在硬生生倒了手,把新能源的“主脑”外包给了后起之秀。
电子电气架构这玩意,简说就是决定一辆车到底是“聪明”还是“傻愣”,有没有生命力。
小鹏的架构串联着智驾、底盘、座椅调节,遇到障碍物能自动减速、乘坐舒适度也跟着联动。
大众MEB架构那边,连导航跟仪表盘显示都配合不上,说得有点狠,但是真的就像你用老年机去抢红包。
圈内人道出了真相,大众为自研架构烧了两年时间、十亿欧元,最后还是以“软件能力捉急”交的白卷。
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积淀,扎根在发动机、机械、硬件上,放到新能源时代要比智商,直接变成了“新手村”。
技术时代的浪潮翻腾得太快,传统车企还没来得及换泳裤,就被冲得七零八落。
其实,新能源车到底是怎么个造法,两派之间连根逻辑都不一样。
老牌车企的路子还停在“油改电”,把油箱拆下来塞电池、电机就完事,有点像把老屋翻修水电线,但房子还是当年的钢筋水泥。
丰田bZ4X外观板正,内饰没亮点,后排娱乐系统很寒碜,车迷都吐槽她“动力是电的,灵魂还停留在2010”。
新势力则不讲究窠臼,先看用户爽不爽,体验需不需要再翻一翻,硬件反而跟着体验排队。
理想L9后排的“皇后座”,腿托能电动、带按摩,加小桌板和吸顶屏,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多孩家庭带娃必备利器。
小鹏G6的全场景语音交互,前后座都能喊命令,互不打扰,连家里孩子要听儿歌都不用喊到前排,细节攻心。
这些不光是点缀,更是一种“跨时代想象力”。
老一派还在跟工程师拍桌子论参数,头一派直接拉用户座谈会,看体验能不能再升级一万个维度。
一边造着能开的车,一边造着“好用的体验”,两条跑道都不一样,拿什么比?
服务模式也是一场大梦的分水岭。
老牌车厂的核心是卖出去就松口气,车交钥匙就算任务完成,后续服务都还是传统那一套。
新势力则把服务做成了“陪伴”,卖掉车才是关系的起点。
蔚来让用户开车到没电,三分钟一块满电电池送上门,理想搞终身免费流量和保养。
大众、丰田那些,除了基础保修没太多新鲜玩意儿,买完车就像把你扔进孤岛上,真遇上个糟心事儿,谁都帮不上。
朋友圈李姐买了蔚来ET5,前阵子冬天高速上跑没电了,一个电话,蔚来补能车二十分钟赶来,还送上一杯热饮,服务拉满。
李姐都说:“不是蔚来比大众更牛,而是服务让我觉得像买了份安心。”
其实说穿了,这才是体验革命的本质。
有些人说新势力是靠政策红利、市场空白混得好,听着也有点道理。
但为啥大众丰田这些年砸的钱、砸的人比新势力多得多,成果却不成线?
现实里他们研发经费动不动就达到新势力的十倍以上,动作却像一辆启动缓慢的拖拉机。
答案不复杂,“脱不了旧壳”,转型决心跟不上脚步。
老牌车企离不开燃油车,吃老本还想分新蛋糕,两头抓,手忙脚乱。
大众燃油车销量还占了七成,有心求变但又舍不得老生态。
反观新势力,没有包袱、全情投入,反而能快步冲进新风口。
这个道理就像当年诺基亚,舍不得功能机的市场,最后被苹果和安卓踩在了脚下。
车圈老牌玩家,也面临着一样的两难境地。
比亚迪算个标兵,不惜一切代价转型做电动,结果一骑绝尘成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
最怕的不是没钱没技术,害怕的是没勇气推倒重来。
时代在招手,行动一慢就得在后面吃灰。
转个视角看看消费者,真的是“不懂车”吗?
那可未必。
现在买车不是买个能开就完事的铁疙瘩,买的是一堆体验和生活方式组合拳。
燃油车时代要皮实、要耐用,传统品牌的优势很明显。
但新能源车时代讲究智能、舒适和服务,用户思维和新势力的造车策略正好对了拍。
老牌玩家想要拦截这波潮流,光靠品牌可不够,还得拿出实打实的决心和改变。
现在看,新势力赢得是方向感和变革力,而不是运气。
谁能适应生活方式的升级,谁才能占据下一个风口浪尖。
市面上的局面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站在未来路口,老牌车企会不会强势回归,和新势力来一场巅峰对决?
目前来看,还要看他们舍不舍得丢掉旧行头,拥抱新时代的彻底变化。
技术不是最硬的壁垒,心态更新才是分野。
归根结底,用户要的不仅仅是一辆会跑的车,更是一种被照料、被理解的生活。
有些车企明白这一刻,便注定不再只是造车匠人,而是开启了全新篇章。
那问题来了,大家觉得传统老牌车企还有机会咸鱼翻身吗?
留言板等你来聊聊想法,看看你心中的答案到底是哪一派。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