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终于让魏建军“承认”了一回,只是有点“被动”!
在新能源圈,魏建军的“硬气”是出了名的,可最近他终于松口了。在最新的采访里,这位长城汽车的掌舵人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国内整车厂真正有电池研发能力的,就两家。
一家是长城,另一家他没明说,但只要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指的就是比亚迪。这话听着平平淡淡,可内行人都能品出味儿来——这哪儿是简单提一嘴,分明是魏建军被实打实的数据逼着,不得不承认比亚迪的电池实力。
咱先看组数据,就知道这承认有多不容易。去年比亚迪一共卖出400万辆新能源车,没一辆挂蓝牌的,而且全用的是自家弗迪电池。更厉害的是,自家车子用不完,还能把电池往外卖,全球电池装机量直接干到165GWh,稳稳排在全球第二。
现在市面上热门的车,好多都靠比亚迪电池撑场子。小米SU7刚上市那会儿,大家就扒出来,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也都排着队找比亚迪谈合作;就连特斯拉,都悄悄用起了比亚迪的电池。国内六成车企的新能源车,电池都来自比亚迪,这可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再看看长城的蜂巢能源,对比就太明显了。去年蜂巢能源的电池装机量,连比亚迪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为啥会差这么多?说穿了也简单——长城新能源车卖得没比亚迪多,对电池的需求自然上不去,电池研发和产能也就很难跟上。这差距摆得明明白白,魏建军心里比谁都门儿清。
可能有人会问,比亚迪的电池到底强在哪儿?咱不说虚的,就看实打实的测试。之前火遍全网的刀片电池钢针穿刺测试,别家电池被钢针戳进去,早炸得稀里哗啦了,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仅没炸,还能正常工作,这安全性能直接拉满。
还有超级快充技术,比亚迪更是一绝。就拿汉L EV来说,它能扛住1000kW的充电功率,啥概念?相当于充电几分钟,就能多跑好几十公里,这种技术门槛,不是随便哪家都能跨过去的。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以前长城和比亚迪可没少“互撕”。之前长城举报比亚迪油箱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后来比亚迪副总李云飞在发布会上直接甩文件回应,那场面至今还有人记得。可现在再听魏建军提“电池自主化”,语气里少了当年的硬气,多了股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
现在上街随便逛一圈,你会发现跑的绿牌车,一半都是比亚迪。这不是夸张,是真实的市场占有率。自从比亚迪果断停掉燃油车后,就把所有精力都砸在了新能源上,电池产能更是疯狂扩张——自己车子用,多余的还能卖给其他车企,既赚了钱又巩固了地位,这买卖做得多划算。
其实长城也想学比亚迪这套电池自给自足的玩法,可技术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全球电池行业的格局很清晰:宁德时代排第一,比亚迪稳稳占着第二,而长城的蜂巢能源,还在二线阵营里排队,想追上前面的脚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业里有人预测,明年比亚迪的电池产能还要翻倍,到时候它的优势可能会更大。长城要是想缩小差距,估计得等固态电池技术真正成熟,并且能抢先突破才行。
这次魏建军的表态,算是变相认可了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成就。在商场上,承认对手强大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与其死鸭子嘴硬,不肯面对差距,不如大大方方承认,然后沉下心来奋起直追。
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技术和销量。现在比亚迪确实领先了一步,但这场新能源电池大战还远没结束。要是长城真能在固态电池上搞出名堂,说不定以后行业格局又会是另一番光景。
不过话说回来,能让一向强势的魏建军被动承认,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实力,已经强到让人无法忽视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