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灯光总是苍白,晃得人眼神发直。电脑屏幕上一行行数字像脉搏跳动,又像心电图里的那条线——一条线,不断变形,却比许多人的工资稳定多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13家主流上市车企财报整齐地堆在案头,密密麻麻的数据、红黑分明的数字,还有管理层惯用的“经营词典”术语。比亚迪依然稳坐头把交椅,研发花得钱比赚得还多;赛力斯化身“钱袋子”,利润率做得让投资人合不拢嘴。没人想当落后者,但显然,有人已经望见别家尾灯。
假如你是一家车企的CFO,面对台上正襟危坐的董事会,PPT里弹出的财务曲线是一道分水岭:净利狂飙,还是越卖越亏?每位决策者的目光都像法医手里的探针——冷静、精准,没有多余的温情。毕竟,资本市场只承认增长和利润,不相信泪点。
今年的车市,波澜不惊是句笑话。主流阵营13家,三家千亿俱乐部,比亚迪、上汽、吉利,剩下的“九道菜”,吃着各有滋味儿。比亚迪的财报厚得可以当枕头,营收超3000亿,净利润过百亿,账本上最扎眼的,是接近300亿的研发投入。把利润的两倍砸进“技术黑匣子”里,听起来很浪漫,但落到纳税人头上,似乎更像是一次高风险的“技术赌博”。你可以说这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也可以揶揄一句“比亚迪心真大”,理由都成立。不过别忘了,比亚迪的规模和利润就像那双大得出奇的工厂手套,抓技术,也能抓市场。
吉利汽车也没闲着,营收稳步上升,销量首次突破10%市占率大关。这就很像教室里成绩永远第二的孩子——不争不抢,却总在黑板报前面留一个名字。竞争逼到近身,吉利和比亚迪的“同步率”直线上升。财务会上执行董事的那句“有望反超”,既像航模里的快进,也像心理战中的虚张声势。
上汽集团则像国字脸上的一道横纹:营收千亿,净利润还在下滑,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案例。扣非净利润同比暴涨432%,听起来体面,实际上还得看后续拉锯。国家队拼的是稳健与扛打力,可在这波新能源冲击下,合资失灵,新能源未起,转型疼得像打了麻药还咬牙坚持手术。
下游企业分化明显,有的在泥潭里拼命划水,有的在水面劈浪。长安汽车销量近八年新高,但营收利润下滑,像台涨了一半马力的老发动机,动力猛进,但就是漏机油。长城汽车则典型“增收不增利”,可是二季度突然杀了个回马枪,竟然创下历史最佳季度业绩。老牌玩家们轮番上场表演,没人真的服老,只是有的人还在答题,有的人已经被判了下一轮。
至于那些还站在转型门口徘徊的:广汽、东风、北汽……自我变革喊得响亮,业绩依然挣扎。变革到底是下一场春天的急雨,还是冬天的冷风?这问题,数据不会说谎,人却很难讲真话。
新势力里,谁最会赚钱?赛力斯与小米在利润率的迷宫里打出了通关秘籍。赛力斯毛利率高达28.93%,净利润近30亿,“问界”一问就顶半个高端市场。单车均价40万起步,卖得多、卖得贵。问界品牌的宣发不用多,高端SUV像开过头的涡轮增压,撑起颜面也撑起销量。
小米汽车则把“流量为王”玩成了制造业的翻盘,“SU7 Ultra”卖得欢,毛利率26.4%,只比赛力斯少一丢丢。小米铁三角:产品口碑、渠道优势、米粉经济,全都用上了。这让人想起小时候和隔壁小伙伴比赛卖手工纸花,别人是一朵一朵卷,米家直接开半自动打印机,那回本速度,是另一个层次。
其他新势力啊,各有打法。理想汽车11连盈,零跑首次转正,小鹏毛利率创历史新高。不过别看小鹏风光,其实净利润还在地下室里点灯——只不过,这盏灯越来越亮,扭亏为盈或就差一道春雷。蔚来汽车压力山大,亏损累计超117亿,毛利率是涨了,销量也在追赶,但四季度盈利能不能圆满交卷,依旧悬在天平上。如果说蔚来靠梦想加油,那么市场更习惯看现金流。
想起法医圈里一句玩笑,“生死有命,审计在天。”车企是典型现代社会的“活体切片”,哪一刀切下去,都能溅起不少数据,但能否找到真正的“病灶”,更多还是行业周期和管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报表可以漂白灰度,市场却从不撒谎:能赚钱的,抢得主场入场券,融资转型慢一拍,就难保不会沦为下一家消声的头条。
这堆半年报,像一份多层次糖衣的诊断书,既有技术狂飙的比亚迪,也有利润神话的赛力斯,还有在数据泥潭里艰难挣扎的“国家队”。黑天鹅、灰犀牛都出来遛弯儿,没人能保证明年还能排在新闻稿的第一段。
这么比下去,高投入到底能不能换来高增长?高利润的模式是不是可持续?是在卷技术,还是最后卷成价格战?新势力终有一日要面对“增收也要增利”的老生常谈。你更看好哪个“车间故事”,又觉得哪个数字背后藏着明天的“冷饭误餐”?
行业洗牌还远远没结束,利润厚度和技术厚度到底谁更重要,这问题,就像法庭里的最终发问:答案,不会写在卷首语上。谁能做到穿越周期,那才是真正的赢家。你们怎么看——如果让你挑一家的股票,今晚会睡得更安稳?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