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

美国市场销售33,368辆,可中国市场表现持续低迷!

这数据一出来,评论区沸腾:"曾经的豪华车标杆,怎么在中国就卖不动了?""美国人抢着买,中国人不买账,到底谁的问题?"

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金九银十"的关键节点,全球车企都在冲刺销量,雷克萨斯却交出这样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

同期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月销都在4-5万辆以上,雷克萨斯的数据,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那问题来了: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美国热销VS中国冷淡,这个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

先说时间点:2025年8月,雷克萨斯在美国市场销售33,368辆。

当时很多人觉得"可能是新能源冲击",结果仔细一查数据,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个差距,其实是从2023年就开始拉开了!

回头看这几年的销量走势,简直像坐过山车。

2022年8月的时候,中国市场雷克萨斯销量还能稳定在2.2万辆左右,和美国市场差距不到1万辆,那会儿大家还觉得雷克萨斯在中国挺吃香。

到了2023年8月,中国市场就开始往下掉,跌到1.8万辆,而美国市场反而涨到2.8万辆,差距一下拉到1万辆。

2024年8月情况更糟,中国市场继续下滑至1.6万辆,美国市场稳定在3万辆左右,差距突破1.4万辆。

到了2025年8月,美国市场销售33,368辆依然坚挺,中国市场持续低迷,说白了,美国消费者对雷克萨斯是"越买越香",中国消费者却是"越来越不感冒"。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

先说第一个硬伤,产品更新速度慢成"龟速"。

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主销车型还是ES、RX、NX这"老三样",但这几款车的换代周期长得惊人。

拿ES来说,从2018年上市到现在都7年了,中间就来了个小改款,外观内饰基本没变,发动机还是那台2.5L自然吸气。

RX虽然2022年换代了,但核心动力还是2.4T加混动,跟奔驰GLE的3.0T、宝马X5的3.0T比起来,动力数据上就差了一截。

NX更尴尬,2021年换代后到现在4年了,连个中期改款都没有,车机系统还停留在4年前的水平。

反观美国市场,雷克萨斯的皮卡TX、大型SUV LX在当地卖爆了,这些"美式大块头"根本不引进中国,导致中国消费者可选车型少得可怜,想买个大车都没得选。

第二个问题让人火大,价格"高高在上"却配置"缩水严重"。

拿雷克萨斯ES来说,2025年8月在中国市场起售价31.6万元,顶配48.3万元,这价格已经能买奔驰E级的中配了。

但同价位奔驰C级、宝马3系都标配全液晶仪表、12.3英寸中控屏、L2级辅助驾驶,ES却还在用8英寸小屏加机械指针仪表,只有高配才给12.3英寸屏。

美国市场ES起售价才4.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万,配置反而丰富,标配10扬声器音响,中国低配只有6扬声器。

中国消费者一对比就炸了:"凭啥美国人花少的钱买高的配置?这不是拿我们当冤大头?"

这种"内外有别"的操作,把中国消费者的好感度败光了。

第三个致命伤,智能化"掉队"被吊打。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已经是"入场券"了,不是什么加分项。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比亚迪汉、问界M7、理想L7这些国产车,标配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语音连续对话、OTA升级,甚至能手机远程控制车辆。

但雷克萨斯呢?

车机系统还停留在"上古时代":导航要靠手机投屏,自带的地图界面粗糙得像10年前的山寨导航仪。

语音助手只能识别简单指令,你说"打开空调"它能听懂,说"把空调调到24度"它就懵了。

OTA升级?

根本不存在,想升级系统必须开去4S店刷,还得预约排队。

中国年轻消费者吐槽:"30多万买辆车,智能体验还不如10万块的国产车,这不是交智商税是什么?"

当时很多人还觉得雷克萨斯"品质好、可靠性高",愿意接受配置低点。

结果到了2025年,国产车把品质也卷起来了,比亚迪CTB电池包通过针刺测试不起火不爆炸,理想L系列号称"500万以内最好的SUV",各种极端测试视频满天飞。

消费者"叛变"了:"品质差不多,配置高一截,智能化吊打,价格还便宜好几万,凭啥买雷克萨斯受这份罪?"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雷克萨斯在中国"水土不服",为啥美国市场还能月销3万多辆?

难道美国人不在乎智能化和配置?

其实啊,这背后反映的是两个市场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美国汽车市场和中国有个天大的区别,新能源渗透率低得可怜。

2025年8月,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约15%,中国已经超过50%了,整整差了3倍多!

大部分美国人还在开燃油车,电动车在那边还算"稀罕物"。

为啥会这样?

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充电桩覆盖率远低于中国,全美公共充电桩大概15万个,中国可是超过800万个,这数字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你想啊,美国人动不动就来个跨州自驾,一开就是几百公里,半路充电不方便,谁敢开电动车?

再加上美国油价相对便宜,每加仑约3.5美元,折合下来每升才6元人民币左右,比中国便宜1-2元,很多美国人根本没有"换电动车"的紧迫感,觉得燃油车挺好。


雷克萨斯深知美国人买车最看重啥,可靠性、舒适性、保值率,而不是什么智能大屏、语音助手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于是它专门针对美国市场推出"大排量加豪华"的组合拳。

比如RX 500h,搭载3.5L V6混动发动机,马力高达366匹,百公里加速只要6.2秒,美国起售价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9万,在当地算"性价比之王"。

还有LX 600,3.5T双涡轮V6发动机,马力409匹,标配全时四驱加坦克掉头功能,越野性能吊打奔驰GLS,美国起售价8.9万美元,约63万人民币,但这车引进中国后要卖140万以上,差价简直离谱。

别提TX皮卡了,这款车根本不引进中国,但在美国卖爆了,7座大空间配3.5L混动,油耗还能控制在百公里9升,美国家庭"拖家带口"出游的最爱。

雷克萨斯在美国有个"杀手锏",质量口碑无敌。

根据美国权威机构J.D. Power发布的2025年可靠性报告,雷克萨斯连续13年蝉联豪华品牌第一,百车故障数PPH只有92个,奔驰是118个,宝马是135个。

美国人买车特别务实,他们算账算得清清楚楚:"买辆雷克萨斯,开10年基本不用大修,省下来的保养费够买辆新车了,还折腾啥智能化?"

在美国人眼里,车就是个工具,能可靠地把人从A点送到B点,舒舒服服不出毛病,就是好车。

至于车机屏幕大不大、能不能语音控制,根本不是重点。

但同样的逻辑在中国完全行不通。

中国消费者早就不满足于"能开10年不坏"了,他们要的是"每天开车像玩手机一样爽"。

语音控制空调、导航、音乐得流畅,屏幕要大要清晰,辅助驾驶能自动跟车、自动变道,OTA升级每个月都能解锁新功能。

雷克萨斯那套"机械可靠、不玩花活"的老思路,在中国年轻人眼里就是"老古董"。

你跟他们说"我这车能开10年不坏",人家白你一眼:"10年?我5年就换车了,10年后的事关我啥事?"

说白了,雷克萨斯在美国是"对症下药",美国人要可靠,它就死磕品质,美国人爱大车,它就造皮卡和大型SUV。

但在中国,它还在用"美国药方",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你的可靠性我认可,但配置落后、智能拉胯、价格还贵,凭啥选你?"

雷克萨斯在中国"硬刚"国产车,为啥输得这么惨?

现在问题来了:雷克萨斯明明是全球豪华品牌,怎么在中国市场被国产车"打脸"打得这么狠?

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豪华车市场"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写了。

从价格带来看,雷克萨斯被"上下夹击"得死死的。

雷克萨斯在中国主销车型集中在25-50万区间,但这个价位段现在是"史上最卷"的战场。


往下看,有比亚迪汉DM-i起售价17.98万、问界M7起售价24.98万,配置和智能化吊打。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往上看,有奔驰C级起售价32.52万、宝马3系起售价29.99万,品牌力强有面子。

雷克萨斯ES起售价31.6万,夹在中间真是"两头不讨好"。

对比国产车,问界M7顶配才32.98万,标配华为ADS 2.0高阶智驾系统,能自动识别红绿灯、自动绕行障碍物、自动泊车,还有鸿蒙座舱三块联屏,配冰箱彩电大沙发,ES同价位连个全液晶仪表都没有。

对比BBA,奔驰C级虽然起售价贵1万,但标配9AT变速箱、12.3英寸双联屏、64色氛围灯,品牌溢价还比雷克萨斯高,开出去有面子。

从产品策略看,雷克萨斯"进退失据"。

雷克萨斯在中国犯了个致命错误,既不肯国产降成本,又不愿加配置升级。

ES、RX这些主销车型全是日本进口,关税加运费推高成本,导致定价偏高。

但丰田又不肯为中国市场单独开发智能座舱,怕影响全球产品一致性,结果就是"价格降不下来,配置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反观奔驰、宝马早就在中国国产了,成本降低后还能堆配置。

比如宝马3系国产版标配iDrive 8.0系统,海外版都没有,这就是"本土化"的好处。

雷克萨斯还在坚持"全球统一标准",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不愿意为中国市场花心思。

从用户画像看,雷克萨斯"误判了市场"。

雷克萨斯以前的目标客户是"40-50岁的成功人士",这群人要的是低调奢华、不出故障、开着有档次就行。

但2025年的中国豪华车市场,主力买家已经变成"30-35岁的新中产"了。

这群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玩着智能手机长大,对智能化要求极高,愿意为"黑科技"买单,认可"科技感等于豪华感"。

雷克萨斯还在用"老思路"卖车,觉得机械品质才是王道,自然被年轻人抛弃。

年轻人买车不看你发动机多平顺,看的是车机流不流畅、辅助驾驶好不好用、能不能远程控制。

最致命的一击来了,新能源转型"慢半拍"。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0%,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但雷克萨斯的新能源产品线惨不忍睹,只有UX 300e一款纯电SUV,续航才440公里,比亚迪宋PLUS EV都能跑500多公里。

混动车型虽然多,ES 300h、RX 450h加这些,但都是"油电混动"HEV,不能上绿牌、不能享受补贴,在限购城市毫无竞争力。

上海、北京这些城市,燃油车牌照拍卖价都10万起步了,绿牌免费还不限行,谁还买油混?

反观比亚迪、理想、问界,纯电加插混全覆盖,消费者想要啥有啥。

业内人士直言不讳: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就像"拿着冷兵器硬刚热武器",人家都在玩激光雷达、800V快充、高通8295芯片,你还在炫耀"自然吸气发动机平顺性好"。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这不是降维打击,这是"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

雷克萨斯8月销量数据公布后,评论区彻底成了"大型吐槽现场",各种质疑和疑问满天飞。

有人替雷克萨斯喊冤,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纯粹就是来看热闹的,咱挑几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雷克萨斯品质好,贵点也值啊,为啥中国人就不买账?"

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就不对劲了。

品质好不假,这点没人否认,雷克萨斯的机械可靠性确实是业内标杆。

但2025年的中国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开10年不坏"这么简单,他们要的是"每天用车爽"。

比亚迪、理想这些国产车,品质也在快速提升,比亚迪CTB电池包通过各种极端测试,理想号称"500万以内最好的SUV",各种碰撞测试、涉水测试的视频在网上到处传播。

消费者心里有杆秤:"品质差不多,配置高一截,智能化吊打,价格还便宜2-5万,我凭啥买雷克萨斯受这份罪?"

而且现在年轻人换车周期缩短了,以前一辆车开10年很正常,现在5-7年就换了,谁还在乎"开10年不坏"这事儿?

第二个问题也挺有代表性:"美国人抢着买,是不是说明雷克萨斯没问题,是中国市场太挑剔?"

这个问题就有点"双标"的味道了。

不是中国市场挑剔,而是两个市场需求压根就不一样。

美国人买车看重"大排量加舒适性加可靠性",充电不方便所以不急着换电动车,雷克萨斯的燃油车加混动刚好对他们胃口。

但中国市场早就进入"新能源加智能化"时代了,充电桩遍地开花,高速服务区、商场地库、小区车位到处都是充电桩,消费者要的是"续航长加智能座舱加辅助驾驶",雷克萨斯这些全不行。

说白了,不是中国人挑剔,是雷克萨斯"刻舟求剑",还在用10年前的产品逻辑卖车,能不凉吗?

第三个问题特别现实:"雷克萨斯会不会降价促销?如果降到20万,还有人买吗?"

短期内大幅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雷克萨斯走的是"进口加价"路线,经销商库存成本高,贸然降价会砸了自己招牌。

之前靠"加价提车"建立的高端形象,一旦降价就全崩了,以后谁还把你当豪华品牌?

曾经在中国市场加价提车,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为啥就怂了?-有驾

但话说回来,如果真降到20万,肯定会有人买。

毕竟雷克萨斯的机械品质、隔音降噪、底盘调校还是同级顶尖的,20万买这个品质,性价比就出来了。

只不过,就算降价也解决不了核心问题:智能化落后、产品更新慢、新能源车型少,这些"硬伤"不改,降价只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

第四个问题最扎心:"雷克萨斯在中国还有翻身机会吗?"

有,但窗口期很短了,留给雷克萨斯的时间不多了。

雷克萨斯必须做三件事:第一,加速新能源布局,赶紧推出纯电轿车对标特斯拉Model 3,推出纯电SUV对标比亚迪唐,续航至少700公里起步,价格控制在30万以内。

第二,智能化必须"补课",引入高通8295芯片、激光雷达,和华为、百度这些科技公司合作,学奔驰跟宁德时代合作的模式,把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拉到同级主流水平。

第三,认真考虑国产化,在中国建厂降低成本,同时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定制配置",比如标配大屏、语音助手、OTA升级这些。

如果2026年还不动,等奔驰、宝马的纯电车型全面铺开,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能跌破1%,2025年8月市占率已经不到1.5%了,再不动就真的没机会了。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雷克萨斯ES降到25万,但配置和智能化还是老样子,你会买吗?

还是加5万上问界M7或者理想L6?

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