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曾几何时被寄予厚望,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续命符”。可惜到了2025年,这个被赋予厚重历史使命的技术路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你本以为它会像诺基亚一样稳坐钓鱼台,结果却发现它在销量排行榜上沦为边缘角色——7月数据一字排开,纯电60.7万辆,同比火箭式激增24.5%;插混也不差,27.8万辆,虽曰微跌0.1%,胜在体量依旧;唯有增程,像跌落水中的面包片,10.2万辆,同比下滑两位数,面对纯电和插混高歌猛进,只能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这种“疲软”其实早已埋下伏笔——增程车的光环,从一开始就是一层“续航焦虑”下的安慰剂。其核心优势,无非是让用户不必在高速服务区为插座而蹲守。然而随着纯电技术迎来大爆炸,行业步入15分钟补能300公里、单次续航700公里的大众时代,增程的独家秘笈变得像文曲星学习机一样可有可无。至于能耗,更是尴尬——纯电动动辄13kWh/百公里,增程原地踏步保持在17kWh/百公里。你图个啥?
用户实际体验也是一地鸡毛。冬天一来,北方车主泪洒停车场,电池缩水,油耗飚至传统燃油车都自愧不如。快充?呵呵,80%的电量要40分钟以上,仿佛让人重回诺基亚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的年代。维护保养呢?电动机+发动机,总成更复杂,保养费用直追豪华品牌;小容量电池频繁充放电,两年衰减两成,换电池发现价格能买辆二手飞度。有车主甚至哀叹“开了两年,电池都快废了”,而换新电池的账单一出来,脉搏都要停顿半拍。
增程车的这种困境在2025年冬天被放大,北方市场燃油车份额反弹到六成。增程车型既比不上纯电能效,燃油车的便利性又丧失殆尽,只能在冬天里看着销量曲线急转直下。这还没完,行业内部竞争火药味十足——零跑C10等半价平替来了连环毒打,外部纯电车型价格狂降、插混性能直追高阶,理想L6等增程明星更是被特斯拉Model Y新款吊打,Model Y单月2.56万辆销量碾压理想L系列。问界M9、智界R7等新生代车型各自祭出大杀器,前者50万级定价月销破万,后者鸿蒙智驾席卷市场,“增程优势”变得跟“2010年键盘手机”一样不值钱。
在这片战火和泥潭混合交织的战场,所谓技术创新成为唯一救命稻草。“超级增程”横空出世,大电池、长续航、高效率成为新口号。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纯电续航冲到400公里,4C超充15分钟可补能近300公里。智己汽车联手宁德时代推出66度超大电池组,续航450公里,直接把理想L9和问界M7都甩在身后。充电频率从三天一充降到一周一充,出门不再鬼鬼祟祟查导航找快充桩。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增程系统亏电油耗已降至5.2L/百公里,较2022年下降27%。赛力斯2025款M9的超级增程系统,燃油-电能转化效率高达3.6kWh/L,堪称业界“性能之星”。不再是原来的“油电两头不讨好”,而是用技术改写经济性和体验——长途续航不累,市区纯电不焦虑。增程式电动车的技术短板逐步补齐,市场选择变得更丰富。
这一切技术进步,严格说来不是参数上的炫技,而是真刀真枪去解决增程车的历史顽疾——续航焦虑、亏电油耗、冬季体验、充电效率。如今,纯电续航达到400公里,等于是把“纯电体验”直接塞进了增程车的身体里。用户可以优雅地城市通勤,也可以不再因里程焦虑夜不能寐。与此同时,高热效增程器与800V高压架构的联合,促使增程车从“过渡品种”摇身一变,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新物种。
当然,技术升级带来的不是完美无瑕。电池容量越大,车辆成本节节攀升,终端售价水涨船高,这把大刀反手还能劈向市场接受度。增程车要实现“油电同价”,靠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需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规模做大之后,边际成本才能压下去。同时,各家厂商还在押注低碳燃料、AI算法优化,以提高增程系统转换效率,为行业成本松绑。
超级增程的爆发式成长让增程式电动车不再是“尴尬的中间户”,而是带来真正的多元化技术选择。它继承了纯电动的优雅,又拥有燃油保障的踏实,成为既能高端走量,又能细分市场抢单的新贵族。曾经“过渡方案”的标签,正在被逐步撕去。未来,汽车市场将不会只剩下纯电寡头一家独大,增程、插混、燃料电池等多路线并存的平台正在搭建。
归根结底,超级增程在新能源行业的意义不止于技术参数,而在于打破单一路线的技术垄断。它是新能源转型的第二条曲线,也是市场秩序重构的新锚点。至于消费者是否买账,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已经板上钉钉——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绝不会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