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携手华为智驾
8月14日下午,财联社刚放出消息,上汽通用五菱的公关群里就炸了。一张截图里写着“宝骏品牌将首搭华为Hi模式全栈方案”,短短两小时内就冲上了微博热搜。虽然官方还是那句“以正式发布为准”,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事八成是真的——芜湖新能源工厂的产线改造招标、华为车BU的联合开发邮件,还有上周五突然上线的“宝骏智驾工程师”招聘页面,都在暗示一个事实:这事儿,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Hi模式:灵活合作新路径
华为汽车业务的“三级火箭”里,鸿蒙智行(也就是智选车)就像登月计划,高调、全面,直接上高端;而标准化零部件又太“散装”,不够统一;Hi 模式正好卡在中间——它既能把激光雷达、乾崑智驾、鸿蒙座舱这些技术打包在一起,又能给车企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
对上汽通用五菱来说,如果走智选车路线,20 万以上的定价可能会让主流消费者望而却步;但如果用零部件模式,又很难做出差异化。这时候,Hi 模式就有点像量身定制的“套装”:五菱负责整车设计、成本控制和销售渠道,华为则负责算法、数据闭环和系统更新节奏,双方各取所需,也各自让出一点空间,合作起来更灵活、更高效。
五菱新SUV亮相,配置升级价格亲民
最近,内部代号叫“云海 Pro”的紧凑型SUV已经确定会在年底正式亮相了。这车直接把比亚迪元PLUS和长安深蓝S07都写进了竞品名单,一看就是冲着家用大空间来的——车长4.7米,轴距2.8米,风阻系数还低至0.24Cd,空间够大,颜值也不差。
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的配置:前向192线激光雷达加上5颗4D毫米波雷达,再加上华为乾崑智驾ADS 4基础版,这是第一次把城市NC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带到了15万元的价格区间,性价比直接拉满。
为了把成本压下来,五菱这次可是下了大功夫。他们把之前宏光MINIEV那套供应链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激光雷达是华为设计的,五菱负责封装;碳化硅逆变器直接用了宝骏云朵的产线,就这两项就省了3000块。最终定价也定在了14.98万到16.98万之间,比同配置的深蓝S7便宜了将近2万。
对五菱来说,这次跟华为的合作,可以说是“二次创业”了。毕竟宝骏上一次风光还是2017年卖了百万台的560,之后一路下滑,到2024年月销量都不足8000辆了。现在跟华为联手,五菱想把宝骏从“神车制造者”变成“科技普及者”。
品牌方面也做了大调整:新宝骏的钻石标要全面升级,LOGO改成扁平化设计,门店颜色从红色变成了蓝色,整体风格更偏向“智能、简约、年轻”,明显是要走科技路线了。
渠道与产能调整
渠道重构:全国现有的1200家五菱4S店要拆成两个系统——商用车还是用红标,乘用车全部换成蓝标宝骏。同时还要新增300家商超快闪店,到2026年前,总共要布局800家独立展厅。
产能调整:青岛工厂专门为云海Pro预留了20万辆的年产能,原来的宝骏510、530这些燃油车生产线全部停下来,进行改造。整个总装、测试和整车OTA升级这些流程,都要在同一个工位上一次性完成。之前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说“听华为的就顺利”,现在五菱内部的说法变成了“按华为的节奏来交付,才能活下来”。
华为汽车布局规划
余承东之前在几次公开讲话里提到过,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是有明确分工的:2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就交给“界字辈”车型来扛;15到20万之间的中端市场,是上汽那边的“尚界”负责;而10到15万这个价格区间,一直是华为车BU的“空白地带”。
华为这边算过一笔账,只有把ADS SE(也就是视觉版)的装机量做到100万台,才能把每套算法训练的成本压到500元以下。这样才有能力去支持更高阶的激光雷达方案,让它们的价格也降下来。
宝骏这个品牌年销量超过60万辆,用户对价格特别敏感,是个天然的“规模增长引擎”。一旦云海Pro的月销量突破一万台,华为就能把15万以下的智能驾驶系统做成标配,这在价格上对合资燃油车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更关键的是,五菱的渠道已经下沉到了县镇一级,这是华为目前门店还达不到的地方。所以宝骏可以帮华为“借船出海”,把产品推广到更广的市场。
有消息说,云海Pro会在2025年第四季度首发,并开始小订,首批展车会进驻50家华为旗舰店,用来引流。到2026年第一季度,芜湖的新能源工厂就会投产,规划年产能20万辆;青岛基地也会同步完成改造,预留10万辆的产能空间。
到了2026年第二季度,城市NCA功能会全面推送,首批车主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如果用户的使用频率低于60%,华为还会启动“回炉重训”计划,重新训练模型,确保用户体验达标。
云海Pro能否火出圈
悬念是这样的:云海 Pro 能不能像宏光 MINIEV 那样火出圈?装上激光雷达之后,15 万块的“人民智驾”是不是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想买?到底会不会被消费者“真香”?答案要等到交付后的第三个月才能见分晓。按照五菱内部的考核指标,如果到 2026 年 9 月销量还达不到一万台,这个项目就得从“整车项目”降级成“零部件合作”了。
五菱转型与华为合作
从“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到“人民需要华为,五菱就加入华为朋友圈”,宝骏这次的转变,不只是品牌自救,更是华为智能驾驶技术下沉的重要一步。现在关键就在于,这辆云海 Pro 能不能卖到第一万辆,华为车BU能不能把Hi模式做到百万销量。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15万元以下这个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