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渝高铁嘉陵江特大桥的施工现场,总能牵动不少人的目光。2025年10月28日,随着一台被称为“钢铁巨人”的新设备成功完成架设,这座关键控制性工程正式进入了桥面建造阶段。这并非一次常规的设备进场,它所揭示的,是中国基建领域在面对复杂工程挑战时,思路上的根本性转变。
这台由中铁十一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慧悬臂造桥机,在西南地区的斜拉索桥施工中还是头一次亮相。传统桥梁悬臂施工,也就是俗称的“挂篮”作业,极其考验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精度控制、施工安全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全凭老师傅们一点点抠。而新华网的报道提到,这台新设备通过集成全同步液压控制系统和智能喷淋养护系统,几乎将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降到了最低。它能自己走、自己开合模板,还能对混凝土进行自动喷淋养护,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更像是一套精准执行预设程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种必然。对于西渝高铁这样的国家级干线而言,任何一个标段的延期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嘉陵江特大桥作为全线的重难点工程,其施工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康渝段的进度。因此,单纯依靠增加人力、加强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中铁十一局押宝于智能化设备,本质上是对工程确定性的一次投资。据他们自己估算,工期能缩短大约五分之一,现场作业人员也能减少相似的比例,这笔账算得很清楚。把施工精度和核心工序交给机器,意味着把质量和安全的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寄希望于现场人员的临场发挥。
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磨合。智慧悬臂造桥机虽好,但其对于前期数据建模、设备调试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只会比传统挂篮更高。它解决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执行问题,却对前期的技术准备和管理协同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次在嘉陵江特大桥的首次应用,更像是一次实战检验,其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无疑将为后续在中国西南地区更为复杂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下修建类似桥梁,提供一套可复制的模板。这种从“工匠技艺”到“智能制造”的演进,虽削弱了些许老师傅手艺传承的浪漫色彩,却实实在在提升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可靠性与效率。
截至10月底,大桥的14号主墩已完成这台新“巨人”的安装,另一侧的15号主墩则已先行完成了部分节段的浇筑工作。江面上,一个庞大的钢铁结构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向江心延伸,它不仅仅是在建造一座桥,更是在验证一种新的建设哲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