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

国有车企这话题,说出来还挺绕。前两天和一个做供应链的哥们聊,他说,别看这些大厂牌,内部博弈的劲儿比你想象的猛。我纳闷儿,怎么个猛法?他说,大家都想把上游的芯片、电池啥的牢牢抓在手里,结果经常内耗。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想拿自家料,不太愿意给别人便宜。你说,这样的产业链,多尴尬啊。

先说重点:中国有六大国有车企。别看名字简单,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家是央企,属于国家摇钱树的范畴;上汽、广汽、北汽则是国企,虽然有政府背景,但运作稍灵活点。简单列下来:

- 一汽:品牌有红旗、天工,红旗尤其豁得出去,那可是高端豪车的代表之一。

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有驾

- 东风:旗下有岚图、奕派,岚图新能源在豪华市场也做着自己的小文章。

- 长安:深蓝、启源之类的子品牌,走的是科技感、电动化路线。

- 上汽:智己、飞凡,尤其是智己,技战术挺前沿。

- 广汽:昊铂、埃安,相对年轻但野心勃勃。

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有驾

- 北汽:极狐、享界,电动车领域积极突围中。

说这些,不是照本宣科,着实想聊聊这六大集团背后到底都藏了啥东西。毕竟,圈里人说好了,不是品牌光鲜就能吹,得看供应链和研发到底稳不稳。

前几天在4S店,我和销售老刘闲聊,提起最近上汽新放出的荣威M7。他说:这车,真是给普通家庭量身定做的。我一听,心道又是那种宣传词吧?结果细看参数,8.58万的起步价,说实话,这价位买到一辆近5米长的B级行政轿车,你觉得生不生猛?我跟老刘探讨,电动车续航一般都很尴尬,但这个车标称纯电续航160公里,混动加油一到,综合续航居然能达到2050公里,体感上说,周末全家出游,不用太担心充电问题。

我顺手翻了翻笔记,发现荣威M7 DMH混动版配备了车载8155芯片,操作流畅度和智能语音助手被销售老刘夸得像是真懂电子产品似的,跟你聊天都差不多顺溜。我倒是觉得,这一波智能化家轿的确给家用车带来实打实的体验升级,不是光拼价格那么简单。曾经有人跟我抱怨,说国企车企的车做工太讨厌,没啥创新。这话,我之前觉得有点大,不过现在看,也得承认供给侧改革真给他们带来了变化,尤其像荣威M7这类车,空间宽敞还可以把后排座椅一键放平,成沙发躺椅那待遇,算是细节里用了心。

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有驾

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虽然续航长,但这纯电续航160公里,看起来不少人心理上毕竟还是有点障碍。很多家庭大多上下班30公里左右,日常够用没毛病,但现在流行长续航概念,160公里在同价位里算什么水平呢?我估摸着在10万左右的家轿里,算中等偏下(样本有限,仅供参考),毕竟像比亚迪汉EV有的都300公里以上。你以为这样就完了?还得看这车的能耗,按照我粗略估算,每百公里电耗大概在12度电左右,折算成成本真的才几毛钱上下,和地铁票价比着来,真是挺划算。

这和一汽旗下红旗那边,另外一个极端形成对比了。红旗走高端路线,定价普遍两三十万起步,更多聚焦于品牌溢价和豪华感,那是不一样的客户群体。你想,产线调度、供应链采购怎么可能一股脑一样?红旗在用料上狠下本,这跟咱们普通家庭买家用车对续航、价格、空间的需求,是根本不同的。

实际上,我之前老说国有品牌动不动就得靠政策撑腰,这话也得修正。看上汽这次干出的性价比活儿,实际操作角度说,他们是真的在试图用更合理的成本管控,拉通上下游资源整合,才能把价格压到8.58万起。内部研发团队和供应链部门得争着拼长续航+智能化,努力把毛利和用户体验都抓住,毕竟消费者买车多半是理性的(部分除外)。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好奇,你觉得普通家庭,买车时更注重续航还是智能科技体验?毕竟很多人说:续航够用就行,别给我加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对比纯电和插混,成本如何权衡?也许哪个更适合不同场景,这也是厂家在设计产品时不停思考的问题。

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有驾

接着聊广汽和北汽。广汽的埃安品牌其实做得挺有看头,年轻人喜欢的线条和配置都齐备,但价格普遍有点儿偏高。北汽的极狐倒是挺勇敢,造型前卫,电池和芯片都想自己搞,不过我私下听某修理工说,极狐的维修成本和备件供应有点让人头大,毕竟配套还没完全铺开。这车往后养,好像得掂量掂量,这是老刘的直白感受。广汽和北汽还在摸索中,定位和品牌认知差异大,消费者看车时心里也会打问号,毕竟买车还得算这算那。

说到长安,深蓝和启源这俩品牌,研发团队年轻化,动作也快,但消费者对他们的认知还处于试探期。尤其是深蓝,主打新能源和数字座舱,跟荣威M7一样,想用智能化俘获家庭用户。研发周期短、产业链尚未完全成型,成败还未知。我听圈子里朋友吐槽,说很多东西还没稳,别心急,这种态度挺典型,也是国企转型里的共性问题。

我自己算了一笔账,若以8.58万买辆荣威M7,每公里折算成本(折旧+保险+油电费)大约在0.4元左右,这个价格覆盖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都算合适;但如果买红旗H9,起码得翻两倍不止,这差距摆在那里,你说是不是很现实?

最后提个疑惑:国有车企间的资源分配和策略调整,是不是跟地方政府政策倾向强相关?毕竟央企和地方国企牌子虽多,但顶层设计和商业决策可能仍呈现较强的计划经济特征。这样的体制利弊,到底对消费者有多大影响?会不会成为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的瓶颈?

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名单一次详解,一汽、东风都属央企,品牌各有千秋,上汽等国企实力不容忽视-有驾

国有车企的发展既是市场化选择,也是政策导向的产物。看荣威M7的表现,挺像个人创业一样扎实而实在;看红旗的高端路线,又像是一场国企的大旗帜展示。你觉得,在现代市场环境里,这两者更应该各自稳步深耕,还是要试着融合试水,找到一种国有车企的新活法?

你手里如果买的是这6家中任意一款,他们给你的真实体验,强不强?背后的供应链暗战又给整体性能和价格带来了多少隐形影响?等我有机会多跑几场试驾,挖挖更具体的故事,再跟你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