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

每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刷新销量纪录,真是令人眼红。不料,一个有趣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这个被寄予“经济新引擎”厚望的产业,在运作模式、市场表现,甚至潜在风险方面,竟和曾经拉动中国经济飞跃的房地产行业愈发相似。

从政策支撑到资本大肆追逐,再到各行业纷纷跨界进入,最后到市场端各种乱象层出不穷,类似的轨迹让人不禁担心:难不成新能源汽车会不会重蹈房地产的覆辙?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新能源汽车和房地产,底层逻辑太像了

提到这两个行业的相似点,很多人只是关注表面上的营销手法或者数据造假,但深入想一想会发现,它们在本质的运作逻辑上其实就像是在“映照彼此”。这种相似性可不是碰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刚起步的时候,都特别依赖“政策提供的利好”和“资本注入的杠杆”,于是就自然发展出了类似的商业生态圈。

政策滋养出来的“奶瓶经济”,这两行当最本质的共同因素。房地产业的崛起,实质上就是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撑起来的:低价拿地,然后以高价卖给开发商,再用这钱搞城市建设,拉动经济增长;还放宽信贷,帮房企借钱像开了个“方便门”。新能源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全靠政策“输血”,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注入。

自从2010年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开启补贴大门,最高一次可补6万块,这一力度可是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凑热闹。同时,再加上免税、牌照优待、地方招商补贴等各种优惠措施,形成了“没有政策就难活下去”的局面。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这个问题在两个行业里都挺一样的:房地产因为土地政策宽松,那时候“囤地不开发,等涨价”的事儿挺多;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因为补贴,到了2016年爆发了“骗补”事件,72家车企用“电池拆装重复申领补贴”或者造那种“空壳车没电机”来骗钱,这些手段骗走了差不多百亿补贴。到底是政策好处太多,搞得这些行业都变得挺畸形的。

资本搞操作的“杠杆依赖症”,让这两行的套路越发相像。房地产的核心玩法就是“拿地-抵押给银行-借钱-再拿地”,通过土地抵押不断撬银行的钱,用高杠杆把规模搞大;而新能源行业虽然说是“科技创新”,实际上也是走资本的老路,跟房地产没什么两样。

这种套路不是只有他一个:有个新兴品牌,注册资本搞了200亿元,竟然撬动了多达2000亿元的投资,创始人还毫不忸怩地说“用银行的钱赌明天”。

某家车企把电池研发的花销算作资本支出,用会计的方法掩盖实际的经营现金流,这招跟2009年那些房地产企业“明股实债”的把戏一模一样,都是拿杠杆去捞大钱,不是靠正儿八经干出盈利的生意。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更让人觉得挺揪心的是,这两个行业里都带点“各行各业凑热闹”和“只图快钱”的心思,好比在房地产最火的时候,出了个“全民搞地产”的怪现象:空调厂格力、家电巨头美的、奶业巨头伊利,甚至连小电机厂,统统一窝蜂转行搞地产,根本不打算长期扎根,只是想靠土地和房价涨得快来赚一笔。

眼下,新能源车行业也在演着差不多的戏码。从大家电大佬到手机厂商,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制造商,不管有没有真正的汽车研发和制造技术,个个都想在这个新赛道上分得一杯羹。

这些跨界企业大多数技术积累不深,主要靠“找代工+玩资本”的套路:成立公司、包装品牌、吸引投资、找传统主机厂代工,一推出车就赶紧卖,迅速回笼资金,有的甚至用这些钱填补其他业务的亏空。这种“赚快钱”的心思,跟当年房地产跨界玩家挺像的,最终造成行业资源碎片化,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新能源汽车行业,好多危机已经冒头了

就像“模式像”反映两个行业的基础一样,“风险也相似”才是真正困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难题。随着政策补贴逐步缩减,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房地产曾经遇到的“产能过剩卖不完”“终端销售乏力”“赚不到钱”等问题,现在也在新能源车行业重演,当然,两个行业毕竟不同,有些风险更藏得深、走得更复杂。

终端市场的“浮皮潦草”状态,跟房地产的库存危机真是挺像的。在房产市场供大于求时,开发商为了冲业绩,搞“员工内购”“首付分期”什么的,制造出卖得还不错的假象,可实际上,很多房子是被中介或投资客囤着,不是真有刚需的买家买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也碰上“库存堆积如山”的难题。据2025年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库存系数已经达到了3,远远超过1.5的行业警戒线,这就意味着经销商手里至少得四个月才能把车全部卖出去。更令人担心的是,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不到40%,不少生产线都闲着没启动呢。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为了搞定库存压力,行业里还搞出个“0公里二手车”产业链:经销商给那些还没卖出去的车批量上牌、买保险,算作车企的“已售数量”还能拿到返利,然后把这些“新车”低价卖给贸易商,打包成“零公里二手车”来甩卖或者出口。

这套操作方式跟房地产里的“虚假网签”以及“捂房等待涨价”的套路,其实本质差不多,都是靠数据造假来掩盖真实需求不足的情况。结果就是让终端的价格变得乱七八糟,经销商们也越来越难赚到钱。

盈利模式走不长远,这其实是两个行业的共同麻烦。以前房地产主要靠“快周转+房价上涨”来赚钱,可随着调控越发严格、市场逐渐饱和,前十名的房企平均利润都跌到不到2%了,“卖一套房赚的钱都比不过卖个煎饼果子”也变得常见了。

现在,新能源车行业也遇上了“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局面。据行业分析,未来每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企业平均亏损12万块。亏钱的原因基本上和两个行业的情况差不多:房地产企业为了维持现金流,靠“快速周转”卖房,结果就导致房子质量变差、成本也失控了。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陷入了“价格战”泥潭,同时还为了满足地方政府的“产能指标”,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完全不给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留空间。

更得提醒一句,两个行业的赚钱方式都偏离了主业:房地产靠着“卖房、物业和金融”多元化赚钱,而新能源汽车则依赖“资本市场融资和政府补贴”来输血。一旦融资遇到困难或者政策支持缩减,盈利危机就会集中爆发。

海外市场难以打开局面,行业的风险就更加大,这跟房地产“只能在国内销售”有所差别,新能源汽车本来应该能“出口换外汇”,这也是国家把它当作“战略产业”的一大原因。

不过,数据显示让人挺担忧:到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总售出了772万辆,其中中国市场成交了527万辆,占了68.3%。剩下的244.9万辆出口到海外市场,但中国品牌在海外只拿到31万辆的份额,占比12.7%,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份额也就4%左右。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这种“国内厉害、国外不行”的局面,虽然跟房地产“只面对国内市场”不一样,但本质上的风险其实差不多:房地产因为“房子不能跑”,没法出口,只能靠国内来消化那些过剩的产能,结果就是泡沫最终会破碎。

虽然新能源汽车可以走出国门,搞出口,但因为“品牌不被认可”“海外售后跟不上”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不是那么容易,结果也只能在国内内卷。等到国内市场的增长到头了(预计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超过40%),海外市场又没新突破,行业将面临比房地产更棘手的“产能过剩加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

别走房地产的老路,得走可持续的路子

遇到跟房地产类似的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并非注定要重蹈覆辙。相比“土地有限”以及“人口红利将尽”这些无法改变的限制,新能源车这个行业拥有“技术进步迅速”、“具备全球市场空间”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等明显优势。

是否能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不能摒弃“房地产式增长”的思路,打造以“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以及“全球竞争”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子。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对于这个行业来说,首先要摆脱“靠政策扶持”和“资本炒作”的套路。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弄清楚,政策补贴的本意是“推动市场起步”,不是“长久地一直拿钱养着”。房地产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太依赖政策的好处,反而会让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一旦政策收紧,就容易陷入困境。

因此,汽车厂家得把重点从“争补贴”和“靠资本操作”转向“专注核心技术的研发”——一边多投资金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几个关键环节,少依赖外部供应链。

另一边,不能照搬房地产“先生产再找销路”的老路子,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研发产品,别盲目扩张,浪费资源。就拿比亚迪来说,靠自主研发电池、电机和电控,把产业链整合起来,然后精准打入10-30万的中高端市场,即使行业普遍亏损,它还是能获利,这说明“靠技术+顺应市场”确实行得通。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不同行的人得有各自应对的招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别只盯着“政策补贴”和“品牌宣传”,更要重视企业“有没有真本事”和“能不能长久熬下去”。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眼下市面上,有些跨界进入新能源车行业的企业纯靠营销和资本运作撑着,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到行业洗牌的那一天,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局。有个市场观点估计,到2030年,129个电动车和混动车品牌里,能在财务上站得住脚、坚持下来的恐怕不到20家。

所以啊,买车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续航、安全这些硬性指标,还得留意一下车企在研发上的花费、工厂的实际生产状况,以及售后服务网点有多少。要是企业倒闭了,车出了问题,修都找不到人帮忙,岂不亏大了。

现在啊,投资者得换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估值。过去几年来,资本市场把这个行业当作“高科技赛道”给出了很高的估值,可其实它“本质还是制造业”。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控制成本”和“规模化降价”,不是靠“炒概念”来取胜。

目前行业里库存积压严重,又不怎么盈利,这其实反映出估值和实际情况不太一致。投资者得摆脱那种像炒地皮一样的投机心理,不要盯着热闹的资本故事,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实际销量”、“毛利水平”和“现金流状况”。别被那些“虚假数据”或“资本运营”所迷惑。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就拿特斯拉来说吧,虽然估值挺高,但靠上海工厂超过90%的产能利用率,加上电池成本比2019年下降了40%,依然能实现盈利。这种“遵循制造业逻辑操作”的方式,才是真正值得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参考方向。

从政策角度来说,地方官员得换个思路,不再沿用过去“招商引资”靠卖地挣钱的老办法。现如今,为了引进新能源车产业,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让土地优惠甚至免税,甚至对车企的产能指标视而不见。结果呢,这行业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

将来,地方政府应把招商的重点由“吸引多少工厂”转变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例如围绕核心车企,集聚电池、零部件、回收等相关产业链条。同时,还要设立“产能利用率”“研发投入”等考核标准,避免车企“圈地不建车”的投机行为。

此外,国家层面得多帮扶新能源车的出口,比如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和海外建厂,协助企业打破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从而缓解国内的激烈竞争压力。

每卖一辆亏很多!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有驾

中国经济多年的实践经验显示,支撑经济的行业不能靠走政策空子或是借助杠杆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变动也敲响了警钟,一定要正视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新能源汽车行业既迎来了“技术变革”“国际市场”的机遇,也面临“固有老路”“风险积聚”的挑战。能否避免重蹈“房地产式增长”的覆辙,不单关乎行业的未来生死,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高质量的稳步提升。

行业的从业者得回归制造业的根本,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而普通民众和投资者则需要保持理性,清楚行业背后的真实逻辑;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要在“扶持”和“监管”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引导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前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