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怎么选,看账本、比技术、聊性价比

选新能源车到底是不是得盯着车企账本?这问题一摆出来,估计不少人得皱皱眉头——新能源行业,半路杀出的主儿越来越多,谁亏谁赚,简直跟开盲盒一样,没点内味儿谁信呢。你瞅瞅今年的新势力们,半年报出炉可不止是数字那么简单,利润、亏损,每个字眼背后的故事,能单拎出来聊一天。而且现在一说“选车要不要看盈利”,大家坐下来好像开个辩论大会,阵营分明,观点杠上天,反正是众说纷纭。这账本,究竟该不该成为咱们买车的参考?才刚翻了这些数据,忍不住就想扒一扒门道。

车企们的成绩单,有的让人眼红,有的让人捏把汗。比方说小鹏,亏了十一亿,折腾来折腾去,好家伙,数字一摆出来,连老板都得喝点咖啡压压惊。小米也没有啥好消息,账面上八亿的亏空,造车路上刚起步,这样的“开局”就像大打出手前的热身,小米粉们估计早有心理准备。这俩亏损并不稀奇,搞技术创新搞得猛,“短痛换未来”,这种逻辑不少行业都见过。

再说零跑,虽然利润只有三千万出头,但对比前几年的亏损,这数据像一股清流,算是把“亏钱小超人”升级到了“微盈利冒险家”。开源节流玩得明明白白,靠着性价比和成本控制,稳扎稳打过日子。有人看不起“小钱”,但人家就是踏实。

反观理想和赛力斯,账面数字好像开挂了。理想车赚了十七亿,赛力斯更离谱,净利润二十九亿多——这水平,过年能发几个红包了。但你要说他们只是运气好?那可是太小瞧人家了。赛力斯搭上了华为这条“技术大船”,卖问界系列,网络上用户吐槽少,那订单自然稳。技术加持、渠道扩展、品牌加分,这几下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开挂,但人家就是抓住了智能化的风口。

理想也不赖,一心一意瞄准家庭用户,车款不多但都戳痛点。买理想不光是为了代步,讲究的是一家人的舒适和安全,谁能不心动?理想在成本上“算得明白”,不乱砸钱,把预算都花在刀刃上。有时候你不得不服:有些事,确实人多不一定就好,专注才能做精。

说到底,同样是干新能源车,为什么差距这么离谱呢?你说,是不是“会赚钱的才是好车企”?这纹着眉毛的思考,咱觉得其实大可不必下急论。这行可不是谁跟股市一样,数据一亮就买入卖出。“账上亏”跟“车子好不好”又不是强绑定。

有些企业,如小鹏那种,技术研发是道难啃的骨头,自动驾驶系统进步要烧钱,短期亏损不是极端现象。如果只看眼下的数据来判定企业能耐,恐怕很多创新早就胎死腹中。小米更是个“初学者”,刚掏出第一辆车,啥都得从头建张图,供应链铺路、品牌建设、市场教育……每一步都在烧钱。这不就是“交学费”阶段?你要让他一步到位,实在太不现实。零跑的策略也是很有意思,死盯成本不松口,小钱挣得稳——像极了那些把压岁钱攒起来买数码产品的小伙伴,花钱有规划,结果慢慢爬上来了。

不过你要说理想和赛力斯是“天才企业”,其实他们做事也没啥神秘操作,就是“路走得对”。理想选了家庭车的小众高地,别人还在卷功能卷外观的时候,人家卷的是实用和体验。理想L系列连带着产品大片宣传,用户体验拉满,回头客多到数不过来,利润自然就跟着上去了。赛力斯搭华为的顺风车,早早把智能化做到极致,全网铺天盖地宣传,技术和市场双赢,也算抓住了新时代的风口浪尖。

其实,说了这么多,看账本的意义到底在哪?有人坚持,“盈利就说明企业活得好,买车不怕被坑”。但也有人说,短期亏损不是坏事,创新升级都得交学费,“未来大于眼前”。说白了,新能源车行业变数太多,“钱花了,得看是不是有用”。市面上那些数据动不动就翻倍,亏损几亿跟赚几亿其实没那么绝对。

新能源车怎么选,看账本、比技术、聊性价比-有驾

再回头看看行业规则,“只要造出来就能卖”的年代早过去了。现在这行,拼的是“精准定位”和“核心能力”,谁能切准用户、谁能兼顾技术和成本、谁敢敢投创新,又能顶住市场节奏,谁才有资格讲利润。这生死逻辑换谁都得过,账本不是遮羞布,也不是炫耀资本,要怎么看其实得分人。

你是“技术控”?研发投入就值得追,就像支持“小鹏模式”的朋友;你要是“理财达人”,肯定觉得理想和赛力斯才靠谱,企业能赚钱才能长久;若是“性价比一族”,零跑就是你的菜,价格抢眼,够用就好。从不同角度看,无论亏盈,一个企业都在踩着行业节奏,铺未来的路。

不过网络上争论起来,话题可真是一锅乱炖。有人说,企业亏损是无能管理、甩锅用户;有人却觉得,“早亏晚赚”是必经之路,早几年苹果造iPhone也不是一帆风顺。你要论技术投入,智能驾驶比拼,谁家算法新、落地快,钱却烧得最凶;你要论渠道扩展,谁能在全国铺设最快,供应链控制稳,成本就下得下去。每个维度都能单拉出来说一会儿,新能源车企们也是在各自的路子上疯狂输出。

还有人关心,企业盈利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车子体验好?也未必。利润高说明企业活得滋润,但不直接等于每位车主都能拿到顶配体验。“马太效应”在这行早就显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能赚钱企业资本更足,投入到新技术和服务里。但技术创新风险高,“烧钱”模式大面积铺开,短期看账本也许会让人误判。

消费市场怎么看?其实咱们选车,谁能挨个把车企账本都翻个遍?更多时候是看眼前的体验、价格、售后服务。你说小米车主,更在乎的是“首车体验”,谁在意亏了几个亿?理想用户,讲究的是“家庭幸福指数”;赛力斯愿意买,是图个智能化和性能。零跑粉丝也多,性价比不虚。

新能源车怎么选,看账本、比技术、聊性价比-有驾

行业外部环境同样不容忽略。新能源车政策一调整,补贴少了,谁能扛得住还要看企业自身造血能力。技术进步带来的是车型更新换代,有些企业不能及时跟上,亏损就要成常态。但只要战略稳妥,亏损也能换来未来的赛道。

说实话,买新能源车到底看车企账本还是看技术实力,这问题压根没统一答案。“账本好看,未来却不一定稳”,这是行业的常态;但“技术领先,哪怕亏钱,现在能享受创新体验”,又何尝不是用户的选择。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电池技术,每一个细分点都藏着分钱和赔钱的玄机。

半年来,这场造车大戏还在演。理想拉着家庭用户迈上新台阶,小鹏和小米在技术路上拼得昏天黑地。零跑靠着精细化运作慢慢积累活力,赛力斯则稳坐“盈利王”宝座。不管选哪家,账本背后都有一出儿大戏。买车的人各有理由,有人信盈利,有人看技术,也有人只管钱包够不够。与其纠结数据,不如多试试车,体验本身才是王道。

新能源车怎么选,看账本、比技术、聊性价比-有驾

最后,选择新能源车时,你是“账本派”,注重企业盈利与财务健康?还是“技术党”,追求创新、体验和性价比?到底你的选车标准是什么?不妨聊聊,看看这锅“车圈乱炖”,你更爱哪一味?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