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极星的客服说得很坦白,现在主要靠线上卖车,消费者自己去官网看资料,网上下单、网上咨询,所有流程都数字化、一气呵成,好像回到了疫情刚开始那几年,什么都得通过屏幕解决。
回头看极星的出身,2017年由沃尔沃和吉利联手打造,瑞典总部,家底厚实,不差钱、不差资源,被贴上“特斯拉劲敌”标签时,业内不少人都相信它会有一番大作为。
2019年8月,成都基地开工,10月北京侨福芳草地开了全球第一家Polestar空间,2020年又搞出极星Precept量产计划,全都安排在中国,怎么看都是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2022年6月24日,极星借壳SPAC上市,正式在纳斯达克敲钟,股票代码PSNY,市值一度冲到276亿美元,想想那会儿的风头,真是光鲜亮丽,谁能想到三年后就变成这样。
有业内人早就提醒过极星:产品定价太高,核心竞争力没做出来,平台依赖沃尔沃,智能化也没拉开差距,这一切在2022年上市前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
极星Polestar 1在2019年上海车展前上市,145万限量超跑,年配额才一百台;2020年7月Polestar 2首发价41.8万,下个月就砍到29.8万,这种大起大落,市场一时难以消化,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也就此松动。
2023年11月16日,极星4再次回到30万级别,想做最后一搏,结果没装激光雷达、智能化短板明显,2024年3月干脆暂停产线,靠库存硬撑——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没招了”。
到了2025年,极星的股价一直往下掉,已经跌破1美元,比上市时缩水了九成多,市值只剩18.67亿美元,1800亿人民币就这么蒸发了,多少投资人冷眼旁观、唏嘘不已。
对比极星刚进中国时的意气风发,现在只剩下关店、裁员、战略调整,2025年上半年,极星中国的累计销量只有69辆,4月和5月交付为零,6月卖了6辆,这种数字,放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里,简直像水滴进了大海,连个泡都不冒。
极星自己也承认,为了控制成本,2023年就开始全球冻结招聘,还裁掉了10%员工,直营渠道成了“砍掉”的重灾区,几轮裁员最终只剩下售后在收尾,很多老员工都走了。
极星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八年换了七任,全球高管团队更是半年内全换一遍,CEO、CFO、COO全都换人,这种动荡,给外界的观感就是:公司内部根本稳不下来。
极星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对比海外却是另一番景象,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五成,第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1.4万辆,累计全年已超4.4万辆,Polestar 2全球卖了37万辆,Polestar 4也超过23万辆。
中国市场的冰冷和海外市场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要问,难道极星的DNA就真的不适合中国?
其实从一开始,极星就没有真正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产品定价高,智能化没跟上,品牌认知也没建立起来,国内电动车市场卷得厉害,竞争对手一个接一个,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都在拼命推新,极星面对的压力远比国外大得多。
而极星依赖沃尔沃平台开发,核心技术没能自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机生态都没做到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情况下,自然被市场边缘化,消费者也就慢慢忘了它的存在。
线上销售虽然节省了成本,但高端车主买车讲究体验、讲究服务,门店一关,品牌高度就塌了一层,极星的所谓“数字化转型”在中国更像是无奈之举,难说是主动出击。
极星的故事里,有家底、有光环,也有失误,有人说它是特斯拉的对手,也有人觉得它只是个配角,走到今天,把直营店全关了,像是主动退出舞台,却又不舍得彻底离场。
从2017年创立到2025年上海门店落幕,极星在中国走了八年,兜兜转转,最终还是没能留下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极星和中国市场的缘分会不会就此断了,没人说得准,战略调整之后能不能东山再起,也还得看市场和消费者给不给机会。
2025年这个节点,极星的故事还没完,门店关了,线上还在,海外还在增长,谁知道下一步会不会再有新动作、再起波澜。
留一句话给日后回头的人:有的故事,转身就是结局,有的结局,未必真的是终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