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汉的内饰谍照出来了,大事儿,天大的事儿。
事情本身不大,就是把那该死的钢琴烤漆给干掉了。
但这个动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材质替换,它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宣言。
是比亚迪在告诉全世界: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知道那玩意儿是个垃圾。
讲真,最近几年的比亚迪,尤其是王朝系列,简直就是被钢琴烤漆下了降头。中控台、车门板、换挡区域,只要是手能摸到的地方,恨不得都给你糊上一层黑得发亮的塑料片,美其名曰“高级感”。
高级感个屁。
这玩意儿在汽车设计界的地位,约等于餐饮界的料理包,时尚界的快销T恤。它的核心价值只有一个:用最低的成本,在展厅灯光下,给你营造一种“我很贵”的幻觉。
你以为你买的是钢琴,实际上你得到的是一块顶级的指纹收集器、划痕培养皿、以及中年油腻男的油脂样本采集板。
我作为一个21款汉的老车主,对此有切肤之痛。我的那台车,那个亮黑色的飞升台,本来是让你感觉自己开的是星际战舰,结果成了指纹鉴定科的案发现场。新车第一天,光彩照人,我甚至不敢用力呼吸,怕口气把它吹出划痕。三天后,上面就布满了各种神秘的螺旋纹、太阳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道都像是在嘲笑我的天真。
我真的会谢!
你都不知道这些划痕是哪来的。可能是钥匙轻轻划过?可能是手机屏幕摩擦?甚至可能是副驾的姑娘指甲太长?你永远找不到凶手,因为它最大的凶手,是时间,是空气,是万物。
这种脆弱的“高级”,就是一种当代工业社会最大的骗局。
于是乎,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出现了,堪称车圈的典中典。无数比亚迪车主,提车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撕掉座椅保护膜,而是熟练地打开橙色软件,搜索“XX车型内饰膜”,下单,然后花上几百块,找个路边摊,把设计师们费尽心机给你铺上的“高级感”,用一张几十块的磨砂膜或者碳纤维纹理膜,严严实实地盖住。
这个行为艺术太炸裂了。
这就好比你去米其林三星餐厅,点了一份顶级和牛,然后对服务员说:麻烦给我来瓶老干妈,要多油的那种,我拌一下。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比亚迪的设计师看到这一幕,心态估计直接就崩了。他们可能在办公室里捶胸顿足:我为了这点高级感,又是开模又是抛光,成本蹭蹭往上涨,结果你们这帮刁民,转手就给我贴了个“山寨”膜?早知道你们喜欢这个,我直接给你上硬塑料得了,便宜耐用还抗造,我省钱,你也省事,双赢,win-win。
你看,用户和厂商之间,有时候隔的不是审美,是脑回路。
说真的,我最近在琢磨要不要在车里放个电子木鱼,堵车的时候敲一敲,功德+1,心态-100。
现在,比亚迪终于悟了,或者说,终于想通了这笔经济账。新款汉的内饰图,钢琴烤漆没了,换上的是翻毛皮、仿木纹和金属拉丝。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整个座舱的气质,瞬间从一个精神小伙,变成了一个有点阅历的绅士。
这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这说明比亚迪开始从“我觉得好”,向“用户觉得好”转变。这是一个车企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你别以为比亚迪是什么善男信女,它就是算明白了,与其让贴膜的赚走这笔钱,不如自己把材料换了,把这部分差价加到别的地方去,或者干脆就优化了成本。
商业世界,没有温情脉脉,只有冰冷的计算。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怨妇,对着一块塑料发了半天疯。但讲真,这块塑料,它值得。因为它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一个通病:为了所谓的“设计感”和“高级感”,去堆砌一些华而不实、甚至反人类的东西。
这和那些手机厂商取消3.5mm耳机孔,告诉你这是为了“防水”和“内部空间”,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一开始你觉得很酷,后来你发现自己天天都在找转接头。
用户要的,从来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用户要的是实在,是好用,是省心。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激光雷达,而在能不能干过马路上的老头乐。智能座舱的关键不在屏幕有多大,而在夏天它会不会卡到让你想砸车。
同样的道理,内饰高级感的关键,不在于它在展厅里有多亮,而在于它在经历了一个家庭三年鸡飞狗跳的生活后,还能不能看。
所以,比亚迪需要一个牛逼的内饰设计师吗?
需要。但更需要的,是让用户觉得,这个设计师是他自己。只要用户自己贴膜贴爽了,那你原厂设计成毛坯房都行。毕竟,用户想要的不是一个好内饰,而是“我觉得我让内饰变好了”的那种参与感和掌控感。
懂了吗?这才是品牌玄学的终极奥义。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