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

2025 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总销量达 1090.1 万辆,同比增长 10.8%,一片向好的形势中,却藏着合资车企的焦虑。曾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如今市场份额已滑落至 36%,与 2020 年的 64% 相比,近乎 “腰斩”,销量蒸发了 340 万辆。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在电动化浪潮下,合资车企显然慢了一拍,正进入一个关键的 “战略韧性测试期”。面对困境,它们提出了 “油电共进” 策略,这并非简单过渡,而是一场试图在守住燃油车基本盘的补上智能化短板的艰难革命。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堪称其市场防线的 “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德系燃油车贡献了 46% 的份额,销量达 180.7 万辆,其中南北大众的销量就有 123.9 万辆,占德系车的七成之多。像速腾、迈腾、凯美瑞双擎等明星车型,不仅销量可观,还实现了逆势增长。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速腾售出 11.54 万辆,同比增长 4.7%;迈腾售出 9.84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29.8%;凯美瑞双擎也有 7.5 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 202.9%。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合资品牌纷纷调整价格体系。别克君威的价格降至 10.69 万元,威兰达更是推出 “一口价” 12.98 万元,直接将价格带入了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区间。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在新能源车赛道,合资品牌却遭遇了滑铁卢。今年 6 月,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仅为 5.3%,与自主品牌的 75.4% 相比,差距悬殊,市场份额也只有 3.1%,同比还下降了 1%。虽然有个别车型取得了局部突破,比如铂智 3X 收获了 3 万 + 订单,大众 ID.3 销量达 2.43 万辆,但整体来看,本田 e:NS1 等众多车型表现不佳。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当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技术上,多依赖华为、地平线等本土方案,处于 “技术借用期”。不过,由于软硬件协同能力不足,很多车型还停留在 “组装式智能化” 阶段,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头部合资车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探索出四条不同的生存路径。

一汽丰田凭借电动化高端转型崭露头角。今年上半年,其销量达到 37.78 万辆,同比增长 16%,电动化车型占比高达 49%。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 bZ5,上市首月订单就突破 2 万 +,通过 12.98 万元的定价,再加上 3.8 万的优惠,采用 “降维定价法” 成功打开市场。TNGAK 平台高端化车型占比 60%,销量达 22.66 万辆,验证了 “油电双高端” 战略的可行性。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上汽大众则采取油电同进的全体系反击策略。上半年销量为 52.3 万辆,同比增长 2.3%,朗逸家族、帕萨特家族、途观家族分别贡献了 13.7 万、11.7 万、9.1 万的销量,成为三大支柱。在智能化方面,奥迪 A5L 搭载华为乾崑技术,成为全球首款华为智驾燃油车。此外,上汽大众规划在 2026 年迎来 “智能化大年”,密集推出新车,并制定了到 2030 年推出超 20 款新车的路线图,展现出长期布局的决心。

一汽大众将重点放在燃油车效率的极致化提升上。上半年,其销量为 43.6 万辆,同比增长 3.5%,燃油车市占率达 7.6%,较去年提升了 0.7%。通过对经典车型探岳系列进行 L2 + 智驾升级,成功激发了车型的新活力,销量增长了 38.8%。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广汽丰田采用旗舰车型与性价比电动双轨制。上半年销量 36.4 万辆,凯美瑞、汉兰达、赛那三大旗舰车型占总销量的 50%,稳住了基本盘。而铂智 3X 以 11 万元起售价,还配备激光雷达,重新定义了合资纯电车型的性价比底线,产生了 “鲶鱼效应”,累计订单已破 3 万辆。

是决策链时滞悖论。虽然部分车企下放了本土化研发权,如丰田的 RCE 体制,但外方总部长达 18 个月的审批周期,严重影响了决策效率,使得产品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品牌溢价逐渐瓦解。如今 00 后购车时,只有 12% 的人将合资品牌作为首要考虑,曾经备受追捧的豪华品牌也风光不再。例如宝马 i3,即便降价 15 万,依然销售遇冷。

产能闲置问题突出。本田、日产等车企的工厂利用率低于 60%,现代、起亚的销量更是同比下滑 40%,产能过剩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最后,技术路线摇摆不定。奥迪、奔驰等品牌放弃了全面电动化时间表,重新转向 “燃油 + 插混” 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合资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迷茫,也增加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本土化升维战略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成为趋势。日产追加 100 亿用于中国研发,丰田也让中国工程师主导部分车型定义。在供应链上,采用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驾、四维图新座舱等 “本土技术包” 已逐渐成为标配,以此提升产品的本土化竞争力。

在油电平衡新模型构建上,德勤预测,当新能源渗透率达到 50% 60% 时,市场将进入平台期。届时,挖掘存量燃油用户的置换需求至关重要。通过对燃油车进行智能化改造,如加装 L2 + 智驾系统,可将燃油车生命周期延长 3 5 年,这一经济性模型正逐渐受到重视。

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合资车企份额下滑,开启“油电共进”艰难自救-有驾

此外,生态位重塑实验也在悄然展开。像 Stellantis 与零跑的增程技术输出合作,奥迪与智己的纯电平台共创,都是合资车企在生态合作上的大胆尝试。“一口价” 等渠道革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上汽通用消化了 23.8 万辆库存,但能否成为解决所有销售问题的万能解药,还有待观察。

从当前形势来看,2025 2027 年将是合资车企的关键时期,它们必须努力夺取 20% 以上的新能源市场份额,否则头部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

未来,中国团队能否主导定义下一代智能电动车,将成为合资车企转型成败的关键试金石。一汽丰田 bZ5、上汽奥迪 ID. ERA 等车型,正承载着这样的期待。随着汽车产业从 “在中国制造” 向 “由中国定义” 转变,合资模式的价值链也在被重新构建。合资车企只有积极拥抱变革,在本土化与生态竞合上持续发力,才能在这场生死转型中找到新的生机,续写在华市场的辉煌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