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这个新闻给我看乐了。
一台刚提了12天,还没上牌的新车,在高速上开着开着,duang一下,车顶没了。
对,你没听错,车顶,整个天灵盖,直接原地飞升,渡劫去了。
车主当时正在以100公里时速巡航,突然之间就从硬顶轿车变成了敞篷超跑,这升级包来得有点太突然,属于是厂家没在配置单里写的隐藏款彩蛋。
那一瞬间,强风灌顶,发型从三七分变成了大背头,内饰的碎屑糊了一脸,场面一度非常赛博朋克。
这已经不是什么质量问题了,这是玄学事件,是这辆车突然觉醒了血脉里的“变形金刚”基因,想在高速上给大家表演一个一键开篷。
但它显然没和车主商量好,属于是单方面解约。
最骚的不是车顶飞了,而是后续4S店的操作,简直是典中典。
车主心惊胆战地把这台“敞篷版”新车挪到4S店,心想这下总得给个说法吧。
结果几个工作人员围着车转悠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结论:我们检查了,连接车顶的那些龙骨卡榫,都是好的,没坏。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零件没坏,那肯定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
哪里呢?
诶,我们也不知道,但反正不是我们的锅。
车主当场就炸了,说我提车回来膜都没撕,开关都没碰过,它自己就飞了,难道是我用意念把它拆下来的?
4S店一看,哎哟,这届车主不好Pua啊。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堪称三体人看了都要重启智子的解决方案:
要不这样,我们给你修好,补好漆,再帮你做个漏水测试,你要是还不放心,我们出油费路费,你再上高速开到100公里/小时,咱们再测试一次?
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什么?这是行为艺术。
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这是在筛选目标用户。
他们要找的不是车主,是敢死队。
让你再上高速测一次?我测你个大头鬼!
这和游戏里你跟客服说有个bug会导致角色暴毙,客服跟你说“亲,麻烦您再复现一下这个bug,我们好截图记录呢”,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是,游戏里死的只是个虚拟小人,这里可能要死的是个大活人。
把消费者的命当成你们的测试工具,这种商业模式,突出一个不讲理,突出一个原始,突出一个野蛮。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天天在路上跟各路神仙斗智斗勇的中年人,我跟你讲,我对汽车的认知早就被重塑了。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个精密的工业品?
错了,你买的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草台班子”,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想法,随时准备给你整个活儿。
今天可以是车顶飞了,明天就可能是轮子想自己去旅游,后天就是车机突然开始循环播放《机你太美》。
所以说,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于什么激光雷达、什么高精地图。
而在于它能不能预判你这辆车自己什么时候会“心态崩了”。
这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
说到高速,我想起来上次在服务区吃的那个泡面,是真难吃,还不如我自己带的。
你看,所有的高科技,最后都要回归到最朴素的现实。
车顶作为一个本来应该是“金钟罩铁布衫”一样的存在,居然能被风给掀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绝对的草台面前,物理学也要让步。
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罗场。
车企们为了抢客户,已经杀疯了。
价格往下干,配置往上堆,恨不得把冰箱彩电按摩椅都给你塞进去,再送你一年的视频网站会员。
但是,这种掀桌子式的打法,最先牺牲的是什么?
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要命的东西,比如品控。
讲真,这车除了车顶会飞,其他部分可能还行,发动机噪音听着挺带劲的。
但这种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对消费者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4S店为什么敢这么嚣张?
因为他们赌的就是你没时间没精力去跟他耗。
换车?走流程吧您内。上报、审批、开会、研究,一套太极拳打下来,半年过去了,你的车还在维修车间里吃灰。
大多数人最后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修好拉倒。
可这次他们显然踢到钢板了,车主不但要换车,还把视频发网上了。
这就叫降维打击。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这4S店的逻辑,比道诡异仙里的角色精神状态还稳定。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声誉就像压缩毛巾,看着挺大,一泡水,就那么一点点。
你一次不负责任的售后,就足以让你过去所有花里胡哨的营销努力,全部变成一个笑话。
所以说,碰到这种事,法律当然要用,但最管用的,其实是把视频发到最大的车友群里,让销售的脸变成服务器的开机界面,天天被人围观。
因为对他们来说,亏钱不可怕,丢脸才可怕。
这种车就是个会移动的棺材。
不装了,摊牌了,最好的售后,就是让所有人知道你没有售后。
加大加大加大。
这才是对付流氓的最好手段。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