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但凡是想买车的朋友,估计都绕不开一个新问题:到底是买纯电动车,还是买那种又能烧油又能用电的混合动力车?
这个问题现在讨论得特别热烈。
您要是去市场上转一圈,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车卖得异常火爆,那个销量的增长速度,简直是坐上了火箭,把纯电动车远远甩在了后头。
可就在大伙儿用真金白银给混动车投票的时候,很多行业里的专家,像是中国科学院的欧阳明高院士,却出来给大家“泼冷水”,他们非常坚定地认为,混动车再火,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未来的汽车市场,最终还是纯电动车的天下。
他甚至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到2035年,纯电动车将占据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一边是市场卖得火热,一边是专家看得长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咱们先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混动车眼下的成功,不是吹出来的,是实实在在解决了老百姓的用车痛点。
就拿今年的数据来说,插电混动车型的销量增速动不动就达到百分之八十多,而纯电动车呢,增速连人家的零头都赶不上。
你看比亚迪,他家的混动技术一出来,短短几年时间,销量就从几万辆一下子冲到了一百多万辆,这个增长幅度是惊人的。
还有像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靠着增程式混动,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很多家庭换车时的首选。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特别朴素,就是混动车解决了纯电动车目前最大的两个“心病”: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买车不仅仅是为了上下班代步,还得兼顾逢年过节回老家、周末带家人去郊游这些长途出行的需求。
纯电动车跑长途,心里总得惦记着下一个充电站在哪,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排大队的场面,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
混动车就不一样了,它在城里开,可以用电,成本低,安静又平顺;真要跑长途了,没电了也不怕,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就行,跟开燃油车没什么两样。
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性,让消费者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既享受了电车的一部分好处,又没有电车的烦恼,自然就愿意掏钱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得看两面。
混动车虽然解决了当下的燃眉之急,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它很难成为未来的终极方案。
首先一个争议点,就是它的环保效益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批评混动车是“真油假电”,这话虽然有点极端,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特别是在电池电量不足、纯靠发动机工作的“馈电”状态下,由于车上还背着沉重的电池和电机系统,一些混动车的油耗甚至比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还要高。
能量在从发动机到发电机再到电动机的过程中,会有损耗,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并不理想。
所以,从严格的环保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更关键的是,全球的环保政策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
比如欧盟已经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而经过他们的实际道路测试发现,插电混动车的真实碳排放量,平均比官方宣传的测试数据高出两倍多。
这意味着,随着环保法规这把“尺子”越卡越严,混动车这种打“擦边球”的模式,未来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政策的风向标已经很清楚了,零排放才是最终的目的地,车企们迟早要被推着往纯电动的方向上走。
再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混动车现在的价格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它所使用的电池比较小的基础上的。
一般来说,一辆混动车的电池成本,大约只有同级别纯电动车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电池是电动车上最贵重的部件,电池小了,整车的制造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售价也就更有竞争力。
但是,这个优势正在被快速发展的电池技术所削弱。
咱们国家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电池的生产成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下降。
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十年内,锂电池的价格还会进一步走低。
当有一天,一辆续航五六百公里的纯电动车,它的制造成本和一辆混动车基本持平的时候,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到了那个时候,消费者就会算一笔更长远的账:买车价格差不多,纯电动车用电比用油便宜太多了,而且电机的结构简单,日常保养也省下了一大笔钱。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优势,将会成为纯电动车最致命的“杀手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之前提到的那两大“焦虑”是不是真的无解。
其实,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归根结底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快的。
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内的充电桩数量已经从几年前的几十万座,暴增到了现在的数百万座,覆盖了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再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各个角落,充电网络越来越密。
在技术方面,高压快充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已经从宣传口号变成了现实。
未来,随着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的固态电池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量产,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轻松突破一千公里将不再是梦想,充电速度也可能比加满一箱油还要快。
当充电变得和加油一样方便快捷,甚至更快的时候,所谓的里程焦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且,纯电动平台在智能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更适合搭载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和实现更丰富的智能座舱功能,这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综合起来看,欧阳明高院士的判断其实是基于对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
混动车的火爆,更像是汽车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全面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现象。
它像一座桥梁,帮助了大量的消费者克服了初期的恐惧和不便,平稳地过渡到了新能源时代。
但当大家走过这座桥,发现对岸的世界(纯电动时代)不仅风景更好,而且生活成本更低、体验更先进的时候,这座桥梁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日常城市通勤用纯电车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而长途出行则有高铁、飞机等更高效的方式,或者家里可以保留一台功能性的车。
这场围绕汽车动力的变革,已经不是一个“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什么时候会全面到来”的问题。
眼下混动的热销,不过是终局到来前,一声响亮的序曲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