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群里聊,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朋友,尤其是在大公司待久了的,会对“流程”和“归属”产生一种迷之信仰。
总觉得只要总部发个邮件,某个文件上盖着自己的章,那对应的资产、团队、业务就稳稳地归自己掌控。
这种思维,我把它叫做“总部幻觉”。
就像你以为你拥有整片果园,因为产权证上写着你的名字,但实际上,浇水、施肥、采摘的园丁,还有买你水果的客户,他们自成一个生态,你那张纸,有时候真没那么大威力。
最近荷兰安世半导体那档子事,就是“总部幻觉”被现实一巴掌打醒的典型案例。
这事儿捋起来其实不复杂,就是一场典型的“掀桌子结果发现自己坐在地上”的闹剧。
荷兰那边,大概是背后有人递了小纸条,觉得自己腰杆硬了,想拿捏一下自己在中国收购来的子公司。
手段也很“总部”,直接釜底抽薪,宣布停止给东莞的工厂供应晶圆。
剧本大概是这么写的:我断了你的原料,你生产线就得停,客户订单交不出来,最后只能乖乖回来求我。
这套逻辑,放在二十年前,可能还真管用。
那时候的全球化,更像是中心辐射式的,总部就是太阳,各地分部是行星,离了太阳就得抓瞎。
但现在的全球供应链,早就演化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网。
你以为你掐断的是一根线,实际上你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人家分分钟能绕开你,重新连接。
我们来算三笔账,看看荷兰这次操作的得失。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是最直接的。
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本来快破产了,是中资花了真金白银救回来的。
现在它的核心产能,据说超过七成在东莞,一半以上的营收也来自中国市场。
荷兰总部这一通操作,等于亲手把自家的现金奶牛往外推。
东莞工厂那边,备用方案一启动,国内的晶圆供应商一跟上,生产照旧。
但荷兰总部呢?
它抢到手里的“安世”,变成了一个空有品牌和部分技术的壳子,最值钱的生产和市场环节,跟它关系不大了。
这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铺子,结果发现人家带着厨子和老主顾,在隔壁另起炉灶了,你守着个空荡荡的精装修铺面,每个月还得付水电。
更别提这波操作直接把本田这种大客户的生产线给干停了,欧洲一众车企都跟着发慌。
这些客户的损失和信任的崩塌,未来都会变成实打实的账单。
第二笔,是“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更亏。
原本,安世半导体是一个中欧合作的绝佳范本,技术和市场结合,在全球化的牌桌上打得风生水起。
尤其在汽车芯片这个领域,它已经是全球头部玩家。
荷兰如果好好经营这张牌,未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话语权会非常重。
但它选择把这张牌当成政治投名状打出去,以为能换来“盟友”的青睐。
结果呢?
美国那边跟咱们一谈判,自己先拿了豁免,率先“溜场”,留下荷兰在风中凌乱。
荷兰失去的,不仅仅是安世这家公司的未来收益,更是自己作为一个“可靠商业伙伴”的信誉。
它亲手帮安世中国完成了供应链“国产化”的压力测试,逼着人家快速成长,把本来可以握在手里的供应链主导权,硬生生给让了出去。
这叫什么?
这叫资敌。
第三笔,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认知账”。
这次事件,暴露了欧洲一些人对现代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古早的阶段。
他们似乎不理解,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早已不是总部的几张图纸或专利墙,而是由“制造能力”、“市场渠道”和“产业生态”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尤其像芯片这种产业,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工厂,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
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中游的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的封测、应用,环环相扣。
安世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方案,说明国内这个生态的“冗余度”和“弹性”已经相当可以了。
荷兰的决策者,就像一个只看过地图,没坐过地铁的人,他以为关掉一个A站,就能让从A到B的乘客束手无策。
他不知道,乘客可以从C站换乘,甚至可以直接骑共享单车去B站。
他只看到了线路图上的连接,没看到地面上活生生的人流和复杂的交通网络。
这种“供应链文盲”式的决策,在未来的地缘博弈里,会越来越成为致命伤。
这件事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我觉得至少有两点。
第一,要重新审视“安全感”的来源。
很多人觉得,在大平台、大公司,或者有个什么“铁饭碗”,就安全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个人版的“总部幻lge”。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你所在的平台有多大,而是来自于你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你离开这个平台后,能无缝切换到下一个平台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你的“备用服务器”和“替代供应商”在哪里?
你的技能、你的人脉、你的积蓄,这些才是你个人的“供应链韧性”。
当外部环境突变,公司说裁员就裁员时,你是坐以待毙,还是能像安世中国那样,一小时内切换服务器,24小时内恢复运转?
第二,要学会算大账,而不是眼前的小账。
荷兰这次,就是典型的算了政治小账,亏了经济大账。
我们在做个人决策时也一样。
比如为了省几百块钱,买个质量堪忧的电器,结果三天两头维修,搭进去的时间和精力远超那几百块,这就是亏了大账。
再比如为了眼前的安逸,放弃一个更有挑战但成长更快的机会,几年后回头看,损失的是更陡峭的成长曲线和未来的可能性。
人生的很多关键决策,都需要我们跳出眼前的得失,去计算更长周期的“金钱账”、“机会成本账”和“认知账”。
说到底,无论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得好,最终靠的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归属感”或者“盟友”的承诺,而是自己手里实打实的牌,是自己那条断了谁都能转的供应链。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多花点时间,给自己建好备用服务器,找好备胎供应商。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