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市场尚存,众多车企却要退市燃油车?3个缘由太现实!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11:08:12。
世界在变。
车轮滚滚向前。
燃油车,真的老了吗?
它还在路上奔跑。
大街小巷,依然能听见发动机的轰鸣。
加油站前,依旧排着长队。
可你有没有发现——
长安宣布2025年停售燃油车。
北京汽车,同步跟进。
本田,2027年全面退场。
奔驰、宝马、丰田……名单越来越长。
为什么?
市场明明还在。
销量尚未归零。
甚至很多人,依然偏爱那声“点火”的仪式感。
可车企,却纷纷转身离去。
这背后,不是情怀的退场。
是现实的碾压。
三个原因,残酷得让人沉默。
第一击,来自政策。
“双积分”——这四个字,像一把悬在车企头顶的剑。
油耗积分不达标?扣分。
新能源积分不够?扣分。
两项加起来,负分累积——
新车型无法申报。
严重者,停产整顿。
这不是吓唬人。
是真刀真枪的规则。
车企怎么办?
两条路。
自己造新能源车,赚积分。
或者,花钱买别人的积分。
特斯拉,靠卖积分,2020年赚了15.8亿美元。
2021年,又进账14.65亿美元。
这些钱,谁出的?
传统燃油巨头。
一辆燃油车卖10万。
可能要额外掏出几千块买积分。
利润,被一点点啃食。
你还敢大规模生产吗?
更可怕的是——
政策只会越来越严。
2020年那次调整,已经让新能源积分更难拿。
未来呢?
没人敢赌。
所以,与其被动挨打。
不如主动转型。
断臂求生,不是软弱。
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第二击,成本失控。
你以为造车,只是造车?
错了。
现在,造一辆燃油车,成本早已失控。
积分要买。
研发要投。
排放标准年年加码。
国六B?只是开始。
下一个标准,已经在路上。
而市场呢?
2025年8月,燃油车市场份额跌破50%。
历史性的一刻。
一半的车,是新能源。
销量下滑。
生产规模缩小。
零部件采购,议价能力下降。
生产线维护,单位成本上升。
一边是成本节节攀升。
一边是收入不断萎缩。
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
你拼命堵洞。
可水,还是越来越多。
更讽刺的是——
你越卖燃油车,亏得越多。
因为积分缺口越来越大。
你不得不用新能源车的利润,去填这个无底洞。
谁还愿意玩?
谁还敢玩?
第三击,时间不等人。
转型,不是明天才开始的事。
是昨天就该动手。
你以为停产燃油车,只是关掉一条生产线?
太天真了。
供应链要重构。
电池、电机、电控,全要重新布局。
人才要储备。
软件工程师、三电专家,比内燃机工程师更抢手。
工厂要改造。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每一步,都得重新设计。
这些,需要时间。
五年?十年?
一点都不夸张。
等政策真的“禁售”那天再动手?
晚了。
市场早被瓜分。
品牌早被遗忘。
就像股票——
你不能等涨停了才买。
也不能等退市了才卖。
先知先觉者,吃肉。
后知后觉者,喝汤。
不知不觉者,买单。
所以,长安现在停。
本田2027年退。
不是冲动。
是算准了时间窗口。
他们知道——
未来的路,不在油箱里。
在电池里。
在代码里。
在充电桩的闪烁中。
但,这真的意味着燃油车的终结吗?
不一定。
在三四线城市,在偏远乡镇。
充电依然不便。
续航依然焦虑。
燃油车,仍是刚需。
可车企的逻辑变了。
他们不再追求“全市场覆盖”。
而是聚焦“核心战场”。
大城市?新能源主导。
智能化?电动平台更易实现。
政策高地?必须合规。
至于边缘市场?
交给时间。
交给二手。
交给那些还在坚守的“老朋友”。
所以,你问我——
燃油车会消失吗?
会。
但不是现在。
也不是因为没人要。
是因为——
整个游戏规则,已经改写。
车企不是在回应市场。
是在预判未来。
是在为五年、十年后的生存,下注。
残酷吗?
很残酷。
可商业世界,从不讲温情。
只有适者生存。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你是车主。
你会继续选择燃油车吗?
还是,已经悄悄点开了新能源的APP?
或者更进一步——
你愿意为那份“驾驶感”买单。
还是,向“智能化”低头?
没有标准答案。
但选择本身,就是答案。
下一次更新,我们聊聊——
那些还在坚持造燃油车的品牌,到底图什么?
值得期待。
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