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公里,0.4秒,82万。”
这些数字攥在陈震的备忘录里,蹲守着他每次上车时的警觉。八十公里,是他撞上去时的速度;零点四秒,是他从低头到系统尖叫的反应间隙;八十二万,是赔偿账单上的终点。也是一场有关信任、误判和“人工智能”的现代寓言里,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那天,雨不大,路不窄,北京东三环的清晨像往常一样憋闷。保时捷Taycan静静滑过快车道,辅助驾驶早在13公里前悄然激活。仪表盘汇报着一切如常,导航女声带着合成器的冷漠念叨——前方路口左转。
如果你坐在副驾旁,也许会觉得一切都很安全;电子系统像个安静又细心的小伙伴,把握着方向、速度和距离,让驾驶员有了偷懒的理由。而陈震,就是在这份安逸的误会里,弯下腰去捡掉落的手机。下一秒,前方白色奔驰E级一头闯进车道,像足了午夜城市里横穿马路的野猫。一声电子“嘀——”终于姗姗来迟,已是命运的回音。
AEB自动刹车启动,刹车片狂吼,轮胎留下两道焦黑。可物理定律比程序还无情,80公里时速下的动能带着一切“智能”标签撞了过去,奔驰被横移十米,安全气囊喷出白雾,骨裂、全损、报警、保险,流程全都按部就班。事故认定书很简短:驾驶员未尽注意义务,全责。
有趣的是,事故账单却特别啰嗦。82万元,不单单是修车;里头还包括24万的“车辆贬值损失”——碰过的奔驰贵了历史,转手出手都得打折。“赔得不是修复,是记忆。”律师如是说,语气倒像心理医生。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冤。但陈震咀嚼后,还是把责任一口咽下。他不是不懂技术,说得再明白点,他就是“信了科技的邪”。
辅助驾驶这四个字,在广告海报里被包装得像救世主,在事故现场却变回了小学语文的本义:辅助,不是“自作主张”,更不是“替你负责”。
保险公司和交警的配合向来默契。法律不分智能或傻瓜,只有驾驶人与道路。一片A4纸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清清楚楚:驾驶人应随时掌握车辆动态,机器永远只能当“工具”。这事儿自欺欺人不得,哪怕是百万级新能源豪车,也得认。
人们不爱看法律,但爱看黑匣子。事故调出来的数据说明一切:
1. 碰撞前3秒,方向盘没有力矩。脱手检测没报警,原因是进口车型专门下调了敏感度,只为减少“滴滴”声能让中国车主心情好点;
2. 视觉识别把斜插进来的奔驰误认成静态路牌。简单地说,训练库没见过够多“弯道插队”,AI见惯了规矩的欧洲路口,对国内司机的骚操作一无所知;
3. 高精地图没有识读口袋型红绿灯,默认直行畅通。
三连问题,却不是死机。而是只把欧洲规矩教熟了,碰上了“本地特色”,辅助驾驶就犯懵。
Taycan不是唯一这样。2023年全球NCAP报告里,同款车型在静止物检测这项,中国版比欧洲少了十八分。算法的“土著化”还在追赶路上。车企们的公关稿子其实都一样:系统完全符合现行法规。潜台词是,有事咱可都提前说清楚了,兜底还轮不到算法,用人。
律师在PPT里特意标红:甭管L2还是L999,驾驶员是兜底人设。辅助驾驶是技术,不是免责凭证。想赖账,法院只会把法条念一遍。
出事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连夜改了行业规范。2024年开始,交车以前,必须培训:一是让你亲身试验自动刹车脚感,多硬心里有数;二是签个“人机共担”告知书,脱手不按规矩,保险公司可拒赔。车主自学考试还得上交录像,不做合格学生,系统不开工。
有人觉得这像极了驾校倒车入库,啰嗦。可八十二万的“学费”没人想自掏。有些教训贵得像新车EQ的选配包。
面向司机,我只想多啰嗦三个动作:双手握紧方向盘,不能喂狗;遇上花式加塞、骑电驴和送外卖的,请自己踩刹车,把主导权抢过来;有事捡地上的宝贝,别想“掐时间差”,臣妾做不到。
对于车企,广告到底是让人爽,还是让人安全?别再吹嘘“智能驾驶世界领先”,训练库不包括“抢道加油”,别指望AI能像东北大妈一样见招拆招。产品经理要多一课,别怕说明书太厚,怕厚了没人看不行,怕薄了人不懂更不行。
监管也在赶进度。工信部要对各级辅助驾驶做到分级认证,出了事故,黑匣子48小时内必须读出来。驾驶员脱手半分钟不回应警报,保险公司有权不赔。“人工智能”写进了立法,但“人工免责”不会生效。
据说,事故之后陈震把撞烂的奔驰轮廓纹成线稿,贴在办公室门口。访客问这画什么意思,他咧嘴:“提醒自己,别把责任寄托给不会点头说话的副驾。”
三秒之内,是科技的底线,还是幸运的呼吸?方向盘背后的那颗大脑,始终是整部车最贵、也最难判断的零件。
智能化的未来在招手,可直到那一天,你会让自己成为下一张技术广告里的“反面案例”吗?“辅助”前面,总有人在,别把人性让给算法。
你,敢在80公里每小时弯腰低头,交命给副驾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