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力争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的目标。
就在同一周,"金九银十"销售旺季迎来新车密集发布潮——短短半个多月里,大量新车发布会轮番登场。
这场"车企内卷大战"里,智能座舱成了各家必争的焦点:有的车型主打"三联屏贯穿式设计",有的搞"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组合,还有车企把HUD、仪表、中控、副驾、空调控制全堆上,恨不得把座舱变成"屏幕展览馆"。
可试驾视频一放,网友们坐不住了:"开车得盯着路面,这屏多了,眼睛不够用啊!"
社交平台立刻炸锅:有人说"这才是未来",有人骂"花里胡哨不安全"。
这事儿为啥能引发争议?
其实就俩字儿——屏幕。
现在新车不堆两块屏都不好意思叫"智能车",但屏幕越多真的越好吗?
机械仪表和数字屏打架这么多年,到底谁更懂开车的人?
今儿咱就掰开了聊。
智能座舱多屏联动技术——"多屏联动"是黑科技,还是车企的"堆料内卷"?
就说9月这波新车发布潮吧,车企发布会上那叫一个热闹。台上的产品经理拿着激光笔,指着PPT上密密麻麻的屏幕布局图,嘴里蹦出一连串让人云里雾里的词儿:"三屏联动""信息无缝流转""智能分发"。
听着挺唬人,具体啥意思呢?
翻译过来就是:导航信息能从仪表屏跳到中控屏,副驾的乘客能通过自己那块娱乐屏帮主驾调个空调温度,后排小孩儿看动画片不影响前排开车。
这概念确实美好。
可实际坐进车里体验,故事就不一样了。有个做汽车测评的博主,前两天刚试驾了某款号称"五屏互联"的新车,回来就在视频里吐槽开了。他说副驾那块15寸的大屏,白天阳光一照反光严重,坐主驾位置想瞟一眼导航信息,得歪着脖子往右看,视线完全离开了前方路面。
闹心的是调个空调,以前老车上旋钮一拧搞定,现在得先在小屏幕上找到空调图标,点进去再滑动调温度,整个过程得盯着屏幕操作,要不就得喊语音助手。可语音这玩意儿吧,车里放着音乐、副驾的人在说话、窗外还有车流噪音,识别准确率直线下降,喊三遍没反应是常事,还得乖乖伸手去点屏幕。
这车企为啥非得往车里塞这么多屏呢?
说穿了就是竞争压力大,大家都急眼了。
你回想三五年前,新能源车刚开始火的时候,各家比什么?比续航里程,你500公里我就600公里;比百公里加速,你4秒我就3秒多。可这些参数现在都卷到头了,续航普遍过500,加速快到4秒以内再往上提升,用户也感觉不出啥区别了。
怎么办?
得找新战场啊。
智能座舱就这么被推到了台前,成了车企展示"科技感"的新舞台。
你看现在的新车发布会,但凡不提"几块屏""多屏联动""智能交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能源车。厂家内心的小算盘很简单:隔壁家的车有两块屏,我得整三块,要不消费者会觉得我偷工减料、技术落后。
可这逻辑有个致命问题——堆屏幕容易,把每块屏都用对地方、用出价值,那可太难了。
开车这事儿,驾驶员真正需要的核心信息就那么几样:当前车速多少、导航下个路口往哪拐、有没有碰撞预警或盲区提示。把这些关键信息清清楚楚摆在眼前最容易看到的位置,才是硬道理。结果现在不少车,把一堆花里胡哨的功能全塞进来:副驾屏能刷短视频、能玩小游戏、能看股票行情,后排屏能投屏追剧。
这些东西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对开车本身帮助有多大?
答案很明显。
这事儿的因果关系其实挺清楚:车企为了在市场上搞出差异化、抢眼球,把"多屏"当成了核心卖点来推;可真正买车用车的人,要的压根儿不是"能看几块屏",而是"这些屏好不好用""会不会添乱"。就跟当年手机行业一样,有段时间各家品牌疯狂堆摄像头,后置四摄、五摄、八摄,恨不得把整个后盖铺满镜头。
可绝大多数用户拍照,用来用去还是主摄那颗,其他几个镜头纯粹吃灰。
现在手机厂商不也开始务实了吗,不比镜头数量了,改比影像算法、夜景优化、人像虚化效果。
汽车行业这轮多屏竞赛,会不会也走同样的路?
很有可能。
车规级OLED屏幕——多屏背后的"隐形成本",比你想的贵多了!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多装几块屏幕嘛,现在液晶面板又不贵,能有多高的成本?
要真这么想,那可就把事情看简单了。
车载屏幕和你家里的电视、电脑显示器完全是两码事,里头的门道多着呢。
先说硬件成本这块儿。一块12寸的车规级OLED中控屏,采购价格就在1800到2500块钱之间,这还只是屏幕本体的价格。要是副驾再来一块同样尺寸的娱乐屏,而且还得用防眩光镀膜、高亮度背光模组这些特殊材质,成本翻倍,妥妥奔着5000块去了。
你可能会问,为啥副驾屏要用这么贵的材料?
因为它的位置比中控屏更靠近侧窗,白天阳光直射的时间更长,普通屏幕根本扛不住,要么反光刺眼,要么亮度不够看不清,必须上更高规格的面板才行。
要命的还在后头——算力需求。你家电脑只接一个显示器的时候,显卡压力不大,流畅得很;可要是同时外接三四个显示器,每个都跑高清视频,那显卡风扇立马呼呼转,系统卡顿是分分钟的事儿。车机系统也一样,一块屏显示导航、一块屏播放视频、一块屏跑仪表信息、再来块屏控制空调和座椅,这些画面要同步刷新、互不干扰,没有强大的芯片算力支撑根本玩不转。
现在主流的车机芯片,像高通骁龙8295、地平线征程5这些,单颗价格都在几百美元,而且为了带动多屏运行还得配更大的内存和存储空间,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的成本蹭蹭往上涨。
一台入门级家用车,如果从单屏改成三屏方案,光这部分硬件成本增加就得六七千块钱,这钱都得摊到车价里,羊毛出在羊身上。
咱再聊聊维修成本,这个更吓人。
传统的机械仪表盘,结构特别简单,就是一堆齿轮、指针、步进电机组成的,皮实耐用。就算开了十年八年出点小毛病,去修理厂换个总成,零件加工时费,七八百块钱能搞定,贵点的也就一千出头。
可数字屏就不一样了,它是精密电子元件,怕摔、怕磕、怕高温、怕进水。
前两天看到个案例,一位车主倒车时不小心撞了下后柱,气囊没弹出来,但震动导致中控屏内部排线松动,屏幕黑屏。送到4S店一查,说是屏幕总成坏了得整体更换,报价8600块钱,保险公司还不给全赔,理由是"非碰撞损坏部件"。
车主当场傻眼,修个屏的钱都够买两部高端手机了。
屏幕越多,背后的线束布置就越复杂。中控屏要走一组线,副驾屏要走一组线,后排娱乐屏还要走一组线,再加上HUD的线、仪表的线、摄像头的线,整个中控台下面密密麻麻全是线束。这么多线挤在一块儿,夏天高温暴晒车内温度能到六七十度,线路老化、短路的风险大大增加。
别提万一出个交通事故,碰撞导致屏幕碎裂,那些锋利的玻璃碎片对车内乘员来说可都是安全隐患。
现在有些车企开始用钢化玻璃或柔性屏来降低碎裂风险,可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反过来看传统的机械仪表,就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大叔,没啥花样但特别靠谱。它不需要高算力芯片驱动,不怕屏幕黑屏死机,指针和刻度盘通过物理结构显示信息,反应速度比数字屏渲染还快。
虽然看着没那么炫酷科幻,但胜在结构简单、维修便宜、故障率低。
对于那些预算有限、注重实用性的家庭用户来说,机械仪表配一块小尺寸的液晶屏补充显示,这种组合可能才是性价比高的选择。
智能座舱交互系统——多屏真能提升驾驶体验?数据说"未必"!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反驳:你光说多屏的问题,那它总归也有好处吧?
要不然车企为啥都往这个方向走呢?
这质疑有道理,咱们就摆事实讲数据,看看多屏座舱到底是"科技升级"还是"智商税"。
J.D. Power在2025年6月5日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研究报告里,给出了一组挺扎心的数据:今年新能源车的整体初始质量问题数是每百辆车226个,比2024年的210个增加了16个。注意这个趋势,按理说技术越成熟、供应链越稳定,质量问题应该逐年下降才对,可现实是反过来的。
报告特别指出,智能座舱相关的用户投诉量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卡顿""屏幕死机黑屏""语音识别不准""触控反应迟钝"这几个方面。
9月12日的2025华舆奖智能座舱评选活动上,好几位行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问题。
研究显示,当前智能座舱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复杂场景处理能力不足。测试发现,现有大模型在复杂指令识别、模糊需求理解、跨域协同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这影响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说。
开车时驾驶员的核心需求无非三样:知道自己开多快,有没有超速;导航下一步往哪走,提前变道;周围有没有危险,比如盲区有车、前车急刹。就这三样信息,传统的机械仪表盘配个小液晶屏就能清清楚楚展示:车速指针指着刻度,一眼扫过去立马知道;导航箭头在小屏幕中央,转弯提示醒目;预警信息红色图标闪烁,想忽略都难。
可现在的多屏车怎么做的呢?
车速信息显示在仪表屏的左下角,数字很小得仔细看;导航地图铺满了中控大屏,但因为屏幕太大视线得往右偏移30度才能看全;碰撞预警提示音响了,可警示图标出现在仪表屏的右上角,和导航信息隔了老远,驾驶员得用余光扫两个区域才能获取完整信息。
这么一折腾,本来一眼能看明白的事儿,现在得扫视屏幕两三次。
有研究机构专门测过,驾驶员视线离开前方路面超过2秒,发生事故的风险就会明显上升。在城市道路时速60公里的情况下,2秒钟车辆会前进33米,这33米里要是窜出个行人或者前车急刹,反应时间根本不够。
多屏车因为信息分散,驾驶员平均每次获取信息的时间比单屏车多出0.8到1.2秒,这风险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说那些娱乐功能,副驾屏能看爱奇艺、刷抖音、玩游戏,听着挺美好。
可实际使用中问题一大堆:屏幕亮度控制不好,晚上开车副驾刷手机视频,那屏幕光线晃主驾的眼;声音外放的话影响主驾听导航语音;就算戴耳机看,副驾的人动来动去、发出笑声或感叹,也会分散主驾的注意力。
尴尬的是,很多时候副驾根本就没人坐,那块15寸的大屏就这么亮着,既费电又没啥用。
有个做二手车评估的朋友跟我聊过,他说现在收车特别怕那种多屏的新能源车,尤其是用了两三年的。
为啥?
因为屏幕老化问题很普遍,要么出现坏点、亮线,要么触控不灵敏,修起来贼贵。买家一看屏幕有瑕疵,立马压价,少个万把块钱很正常。
相比之下,传统机械仪表的车保值率反而高,因为那玩意儿基本不出问题,就算旧了点,功能也不受影响。
智能座舱设计方案——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这阵子在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屏幕多少才合适"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我翻了翻评论区,发现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咱们一个一个来聊。
以后机械仪表会不会被彻底淘汰?
很多人觉得这是必然趋势,就像功能机被智能机取代一样,数字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机械仪表早晚得退出历史舞台。可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你看现在手表市场,Apple Watch、华为Watch这些智能手表卖得火爆,功能确实强大,可劳力士、欧米茄这些传统机械表品牌依然活得好好的,而且越卖越贵。
为啥?
因为有一批用户就是喜欢机械表的质感、可靠性和那种不依赖电池的踏实感。
汽车仪表也一样,机械仪表有它独特的优势:结构简单、成本低、故障率低、信息显示直观。
对于10万块以下的入门级家用车来说,用全液晶仪表性价比不高,不如机械仪表加一块5寸小液晶屏的组合实惠。就算是20万、30万级别的车,也可能保留基础的机械式车速表和转速表,再配一块液晶屏来显示导航、多媒体信息,这种混合方案兼顾了可靠性和功能性。
而且你想,万一车机系统出了bug、芯片死机,全液晶仪表黑屏,连车速都看不到,这多危险。
机械仪表就不存在这问题,它是独立供电的物理结构,车机挂了不影响它工作。
从安全冗余的角度考虑,保留机械仪表作为备份方案,其实挺有必要的。
多屏车是不是"智商税"?
这个得分情况看,不能一棍子打死。
如果屏幕的增加确实能提升使用效率、改善体验,那就不是智商税,是花钱买价值。比如有的车把仪表屏、中控屏、HUD三块屏做了很好的信息分层:仪表屏只显示车速、挡位、油耗这些基础行车数据;中控屏负责导航地图、多媒体控制、车辆设置;HUD把关键的转向提示、限速信息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
这样一来,驾驶员不用转头、不用低头,视线始终保持在前方,信息获取效率大大提升,这种多屏设计就是有价值的。
可要是只为了堆数量、拼参数,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活儿,那就纯属交智商税了。
副驾屏能打《王者荣耀》有啥用?
后排屏能K歌有啥用?
这些功能听着新鲜,可一年到头能用几回?
大部分时间那屏幕就亮着个默认画面,除了耗电、增加成本,对开车体验没有任何帮助。
判断多屏车值不值的标准其实很简单:看每块屏是不是都有明确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是不是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钱花得值;如果只是为了跟风、撑场面,那就是被营销套路给忽悠了。
未来屏幕会不会越变越少?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但屏幕的形态会变,会朝着"更聪明""更隐形"的方向发展。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物理上的屏幕数量可能不会明显减少,但屏幕的存在感会降低,它们会更好地融入到座舱设计里,不再那么突兀。
比如AR-HUD技术,把导航信息、车道线、前车距离这些关键信息,以增强现实的方式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和真实路况叠加显示。
这样一来,驾驶员压根不用低头看中控屏,所有信息都在视线正前方,既安全又高效。再比如透明A柱,用屏幕和摄像头解决A柱盲区问题;或者把空调、座椅、氛围灯的控制集成到触控扶手里,通过手势、压感来操作,减少对屏幕的依赖。
语音交互也会越来越重要。
现在的车机语音助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进步速度很快。等到识别准确率、反应速度、上下文理解能力都上来了,很多操作就不需要盯着屏幕点点戳戳了,说一句话搞定。
那时候屏幕的角色会从"交互中心"变成"信息展示窗口",存在感自然就降低了。
所以我的判断是:未来智能座舱的屏幕不会变少,但会变得"克制"、"聪明",不再为了炫技而存在,而是真正为驾驶服务、为安全服务。
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会被逐渐淘汰,留下来的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智能座舱人车交互——屏幕不是越多越好,科技得"懂人"
从最早的机械仪表,到后来的单块液晶屏,再到现在满座舱都是屏的"多屏时代",汽车座舱这些年的变化,说到底就是一场"人"和"科技"之间的博弈。
车企拼命堆屏,是想证明自己技术先进、紧跟潮流,想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我买到的是未来";可真正掏钱买车、天天开车的用户,要的从来不是"科技有多炫",而是"科技懂不懂我"。
你那五块屏、六块屏,要是让我开车更累、更分神,那还不如一块简简单单的仪表盘来得实在。
我想象中未来比较理想的智能座舱应该是这样的:主驾面前有一块适中尺寸的集成屏,车速、导航、预警信息分区清晰,不用来回找;副驾如果需要娱乐功能,给他一块独立屏,但要做好防眩光、亮度自动调节,确保不影响主驾;空调、座椅、氛围灯这些高频操作,保留物理按键或旋钮,别全塞到屏幕子菜单里让人翻来翻去;HUD把关键提示投在前挡风玻璃上,语音助手随叫随到,真正做到"信息就在眼前,操作不用动手"。
这样的座舱,屏幕数量可能不多,但每一块都在最合适的位置、承担着最重要的功能,不多余、不添乱,就像一套好用的工具箱,你想要的工具伸手就能拿到,用不着的也不会碍事。
说到底,开车这事儿最重要的永远是安全。
屏幕再炫酷、功能再花哨,要是因为它分了心、慢了反应、出了事故,那一切都是空谈。车企们与其绞尽脑汁比谁的屏多、谁的屏大,不如踏踏实实想想怎么让每块屏真正"好用""有用",怎么让驾驶员轻松、安全、舒服地开车。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绑架人的。
屏幕多不多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着顺不顺手;科技炫不炫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人心。
哪天车企真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智能座舱这场"内卷大战"也就该结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