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血洗欧洲市场!7.4%份额背后的生死突围

9月欧洲每卖出13辆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品牌,7.4%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纪录,如同一把尖刀插入了欧洲汽车工业的腹地

10月29日,彭博社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9月份在欧洲创下历史最佳月度销售成绩,市场份额达到7.4%,首次超越韩国车企。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然而,在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却是欧盟即将筑起的关税高墙和欧洲本土品牌的疯狂反扑。中国车企的欧洲征程,正从闪电战转入艰苦的阵地战。

01 份额狂飙:从边缘人到挑战者的逆袭

中国品牌在欧洲正以指数级速度狂奔。9月销量达90,571辆,同比暴涨149%。 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日均销量超过3000辆,每小时就有125辆中国车驶入欧洲家庭。

MG、比亚迪、奇瑞构成中国军团的三驾马车。 MG以33,536辆的月销量领军,比亚迪狂飙至24,336辆,奇瑞贡献了18,454辆。 三品牌合力,在中国车欧洲销量中占比超过八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不仅在销量上突破,更在高价值市场撕开缺口。比亚迪SEAL U(国内海狮07EV)上半年在欧洲售出32,802辆,成为销量最高的中国新能源车型。 这意味着中国车不再只是“便宜货”的代名词,已开始具备与欧洲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

中国车企血洗欧洲市场!7.4%份额背后的生死突围-有驾

02 混动破局:精准拿捏欧洲用户痛点的技术选择

中国车企的成功,关键在于技术路线的精准选择

在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9月飙升62%,普通混动车也增长15%。 中国品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在插电混动细分市场斩获了20%的份额。

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型能精准解决欧洲用户的续航焦虑充电设施不足的双重痛点。 这种“无需完全依赖充电设施”的实用主义策略,让欧洲消费者在能源转型过渡期找到了理想选择。

相比之下,欧洲车企在混动领域明显落后。彭博社分析师迈克尔·迪恩指出:“消费者显然倾向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目前只有中国车企能以合理的价格提供这种汽车产品。”

中国车企血洗欧洲市场!7.4%份额背后的生死突围-有驾

03 生态出海:从卖产品到建体系的战略升维

中国车企的欧洲战略,已从简单的“产品出海”进化到“生态出海”。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欧洲总部和生产基地,零跑汽车计划在Stellantis集团的西班牙工厂投产,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汽车公司合作设厂。 这些布局不再是为了规避关税的权宜之计,而是扎根欧洲的长期承诺

吉利更是欧洲战略的典范。通过收购沃尔沃、控股莲花跑车、成立Smart合资公司等一系列操作,吉利完成了在欧洲的品牌矩阵布局。 如今,吉利旗下领克、极氪计划在2025年设立超过150家欧洲门店。

这种“在欧洲,为欧洲”的本地化战略,使中国车企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并有效规避贸易壁垒。2025年已有5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总投资超200亿欧元

中国车企血洗欧洲市场!7.4%份额背后的生死突围-有驾

04 暗流汹涌:关税壁垒与欧洲反扑的危机

辉煌成绩的背后,危机已然四伏。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7%-35.3%惩罚性关税的举措即将落地。 大众汽车警告称, 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和新的关税壁垒可能会使我们在明年损失高达50亿欧元。

欧洲本土品牌也在艰难适应竞争。大众汽车第三季度出现疫情以来首次亏损,同时面临来自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日益激烈的竞争

更严峻的是,欧洲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在德国市场,2025年9月销量前三均被本土品牌包揽,共同占据超过35%的市场份额。 中国品牌要突破这层“信任天花板”,还需时日。

中国车企血洗欧洲市场!7.4%份额背后的生死突围-有驾

在柏林的一家比亚迪展厅里,一位德国工程师仔细研究着SEAL U的电池模块,对销售顾问感慨道:“五年前,没人能想到中国车会在这里和我们竞争。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全球化不是在地图上插旗,而是在异国他乡扎下根。”中国车企的欧洲突破,靠的不是短期价格战,而是长期主义的技术积累与战略耐心。当欧洲车企在电动化道路上犹豫徘徊时,中国品牌已经抓住了历史性的窗口期——这一局,我们赢得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

#中国车企在欧洲迎来历史最好月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