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动车停产亏16亿,中国狂卖44.8万辆,通用的希望藏在别克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很多人看得一头雾水。

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就是那个旗下有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等一堆我们熟悉品牌的公司,突然发布公告说,要在第三季度的财报里,凭空给自己记上一笔高达16亿美元的亏损。

这个数字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超过一百个“小目标”了。

美国电动车停产亏16亿,中国狂卖44.8万辆,通用的希望藏在别克-有驾

消息一出来,投资人心里就咯噔一下,公司的股价立马就有了反应。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的第二季度,通用汽车才刚刚高兴地宣布自己净赚了将近19亿美元,这一下子,感觉大半年的辛苦钱都快要白干了。

大家就纳闷了,这笔巨款到底去哪儿了?

是投资失败了,还是生产线上出了什么大问题?

都不是。

通用汽车给出的解释是,这笔钱是“提前记账”的损失,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叫“计提”。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怎么能说亏就亏,还亏得这么心甘情愿呢?

其实,这个叫“计提”的会计操作,说白了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记账方式。

咱们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就简单多了。

比如你计划明年要去旅游,提前订了一家酒店,这家酒店的规定是如果你取消预定,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违约金。

现在,你因为工作原因,已经确定明年的旅行去不成了。

虽然你还没到取消预定并支付违约金的那一天,但这笔损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就会在心里的小账本上提前把这笔损失记下来,免得到时候被打个措手不及。

通用汽车现在干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16亿美元里,有12亿是因为他们决定暂停或取消一些电动车的生产计划,那么之前为了这些计划而建造的厂房、购买的生产线设备,一下子就没了用武之地,它们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贬值,这笔未来的损失,通用决定现在就认了。

美国电动车停产亏16亿,中国狂卖44.8万辆,通用的希望藏在别克-有驾

剩下的4亿美元,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分手费”。

之前为了搞电动车,通用和很多电池厂、零部件供应商都签了长期的合作合同,现在项目不干了,就得按照合同赔偿对方的损失。

所以,我们看到通用在美国的一些工厂已经开始行动了,有的直接把生产班次砍掉一半,有的干脆宣布某个型号的电动SUV生产线在年底直接停工。

这种操作,虽然在财务上显得很突然,但实际上是企业在面对未来巨大不确定性时,一种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是什么样的不确定性,能让通用这样的百年老店,不惜血本也要紧急刹车,调转方向呢?

答案,就出在美国的政策风向变了。

过去几年,为了鼓励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美国政府给出了相当诱人的补贴,每买一辆符合条件的电动车,就能享受到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它足以覆盖好几年的电费和保养费,是很多人放弃传统燃油车、尝试新鲜事物的最主要动力。

可现在,这项政策突然发生了重大调整,补贴大幅度缩水甚至直接取消,同时,对于燃油车的排放限制反而还放宽了。

这一收一放,效果立竿见影。

没有了那7500美元的真金白银,电动车相对于同级别燃油车高出一大截的售价,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通用汽车的高管们算了一笔账,觉得未来的美国电动车市场肯定会迅速降温,消费者不会再那么热情了。

既然预见到未来的车会卖不动,那么现在继续往里砸钱投资建厂、扩大生产,就无异于把钱往水里扔。

与其等到将来积重难返,不如现在就壮士断腕,把可以预见的损失一次性处理掉,把资源重新调配到更有把握的地方去。

这股寒风,也不仅仅吹向了通用一家,很多美国新能源车企都感受到了压力,纷纷下调了未来的销量预期,整个行业都开始重新思考,是不是之前把电动化的路想得太简单了。

然而,就在通用汽车的美国本土业务愁云密布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亮点却从遥远的东方升起,这个亮点就是中国市场。

美国电动车停产亏16亿,中国狂卖44.8万辆,通用的希望藏在别克-有驾

根据通用汽车发布的财报,当他们在为美国市场的未来担忧时,在中国的业务却是一片欣欣向荣。

仅仅在第二季度,通用就在中国卖出了44.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整整20%,这个销量占据了它全球总销量的将近三分之一。

更让人惊讶的是,支撑起这片繁荣景象的,恰恰是它在美国市场决定要收缩的新能源汽车业务。

特别是别克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焕发了第二春。

比如,别克GL8这款我们很熟悉的商务车,它的新能源版本卖得异常火爆,一个月就能卖出七千多台,同比增长接近百分之五十。

还有像别克E5、微蓝6这样的纯电车型,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

虽然这些数字和中国本土的新能源品牌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合资品牌里,已经是非常亮眼的表现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一边是美国工厂的减产和观望,一边是中国工厂的热火朝天和供不应求。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新能源业务带来的这笔可观的利润和现金流,通用汽车那16亿美元的财务窟窿,恐怕会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中国市场,在不经意间,成了通用汽车度过这次战略转型阵痛期的重要“压舱石”和“救命钱”。

通用的这次急刹车,其实也反映了全球汽车行业的一个普遍趋势。

前几年,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汽车大厂都把“全面电动化”当成了唯一的信条,纷纷喊出要在某个时间点彻底停售燃油车的口号。

但现在,大家似乎都开始冷静下来了。

欧洲的电动车销量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大众汽车甚至公开承认,之前追求的极简化全触屏内饰并不受消费者欢迎,决定在新车上恢复一部分实体按键;福特推迟了新电动车工厂的建设计划;丰田则依然坚持自己多路线并行的策略,没有把所有宝都押在纯电动上。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国补贴政策的退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电动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比如续航里程在冬天会打折扣,充电桩的覆盖和稳定性还远不如加油站方便,几年之后电池衰减导致的车辆贬值问题,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

大家发现,在现阶段,一辆省油的混合动力汽车,或者是一辆技术成熟的燃油车,可能才是更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选择。

通用汽车账本上这笔16亿美元的损失,看起来只是一个冰冷的财务数字,但它背后,却是一个行业从狂热走向理性的重要信号。

它告诉我们,靠补贴堆砌起来的繁荣终究是短暂的,汽车工业的未来,最终还是要回到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上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